杭州临平区法学会基层站点建设显成效
亮点一:基础硬件“标准化”,资源利用最大化
临平区法学会以“群众熟知、交通便利”为原则,依托综治中心现有平台科学布局,在区综治中心、乔司街道综治中心分别建成1个规范化基层法学会服务站,均配备独立或相对固定办公区域,平均面积不低于30平方米,可满足日常办公、群众接待、档案存放等需求,有效避免重复建设。同时,统一制作并悬挂工作指引牌,明确法学专家“服务重大决策、重大项目、纠纷调处、积案化解”等职责,清晰展示法律服务关键流程,让群众办事更高效、找服务更清晰。
亮点二:人员排班“清单化”,服务责任精准化
临平区法学会基层服务站点由区法学会专职副会长担任总负责人统筹协调,设联络员传达工作安排,每个站点配备1名专职人员负责事件登记、汇总与联络。在法学专家力量调度上,建立常态化值班机制,两个站点分别安排1名法学专家每周固定值班(区综治中心周五、乔司综治中心周二),其余需求通过预约方式邀请专家参与。值班人员需严格履行法律咨询、纠纷调处、台账记录职责,填写统一规范的《值班日志》,确保服务全程可追溯。
亮点三:纠纷化解“高效化”,源头治理常态化
临平区法学会基层服务站点坚守“不代理诉讼、不收取费用”原则,深化“枫桥经验”,通过村民公共栏发布站点信息与成功普法案例,提升群众信赖度。综治中心联络人每周收集法律咨询需求并按轻重缓急排序,法学专家对熟悉领域的问题即时介入指导,不熟悉领域则联动相关专家会商,避免事件拖延。同时,推动法学会会员与基层网格协同,将网格员排查的矛盾纠纷在初期化解,筑牢源头治理防线。
亮点四:重大调处“专业化”,考核激励长效化
针对不同法律需求,临平区法学会基层服务站点建立分级响应机制:一般性法律问题由法学专家当场提供意见;涉众型、疑难复杂纠纷或重大决策事项,经会商后由事权单位书面委托法学专家调研论证,形成书面法律意见。所有处理事件均归档保存并编订成功案例,提升类案处理效能。此外,依托《值班日志》《会商记录》,从出勤率、调解数量、意见采纳率、群众满意度等维度对法学专家进行定量与定性考核,结果作为评优评先重要依据。
临平区法学会基层服务站点自运行以来,充分发挥法学专家会商研判、法律指导作用,全区矛盾纠纷总量同比下降6.85%,基层治理成效显著。临平区法学会将持续推动服务力量前移,围绕基层社会治理难题开展风险评估与化解指导,并结合智造、AI、算力等行业法律需求,增补复合型、实战型法学专家,不断提升服务法治实践的能力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