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岫岩综治中心多元调解化解邻里纠纷
红旗乡茧场岭村肖某与付某某为同村村民,肖某的承包地与付某某的住宅仅一“路”之隔。2023年7月,付某某未经肖某允许,在其房前公用道南侧(肖某承包地地头)堆放玉米仓、乱石等杂物,形成一道“人工屏障”。这一行为直接导致肖某在春种、秋收及田间管理时,农业机械无法正常进出耕地,原本半天可完成的农事作业,因障碍物阻隔需耗时三天以上,且不得不改用成本更高的人工作业方式。
经过村、乡两级多次进行调解,双方未达成调解一致。网格员在矛盾纠纷排查工作中将此矛盾纠纷上报至县综治中心,县综治中心引导肖某走法律途径,向岫岩满族自治县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付某某立即清除障碍物并赔偿损失。
案件受理后,县综治中心组织承办法官、法律调解专家文需雁及红旗乡政府土地村建、派出所、司法所及村委会共同组成调解小组,与双方当事人一起前往现场,就地开展先行调解工作。
“法官,你们看,这是我们家的地,现在收割机开不进去,玉米就得人掰,一天下来腰都直不起来。”原告肖某指着自家的地头说道。
“法官,我都给她留地了,车从边上肯定能进去,这也不耽误她干活呀。”被告付某某也满腹委屈。
为避免矛盾升级,调解小组对双方当事人进行安抚:“咱们这次就是奔着解决问题来的,既然大家都说这块地是自己的,那咱们就量一量,然后对照之前土地划分时候的账本,看看到底是咋回事。”
“那就对‘账’,以‘账’为准!”被告付某某当场同意调解组的提议。
“我从来没种过地,那块地究竟是不是我的,我听村委会和法官的。”原告肖某也同意对账。随后,调解组对争议现场进行全面勘验,并在测量障碍物尺寸、模拟机械通行路线后,将现场测量的数据比对土地确权登记证书、调取村集体规划图上的数据进行对比。最终,调解组确认付某某堆放的杂物确实占用了村集体规划的公用通道,且阻碍了农业机械通行。
在确定玉米仓所占地方归属权之后,原、被告态度均有所软化,调解组趁热打铁,提出问题解决方案,并进行释法析理:“一方面,这块地的确是村集体的,咱们也无权擅自设置障碍物影响他人正常生产经营;另一方面,都说‘远亲不如近邻’,今后农忙的时候你们两家还能互相帮工......”
“行,那我也同意!”听了当地村委会的话,被告率先选择让步。
“我也听村上的,只要让我能进去种地就行。”原告也当场撤诉,这场持续两年的纠纷至此画上句号。
这起历时两年的邻里纠纷圆满化解,正是新时代“枫桥经验”在基层社会治理中的生动实践。本案中,多方联动的协同机制充分彰显“枫桥经验”的制度优势。法官运用专业法律知识明晰权责,土地部门通过技术手段确认权属,人民调解员凭借群众工作经验疏导情绪,各部门各司其职、优势互补。面对双方争执不下的局面,调解组没有简单“一判了之”,而是通过实地测量、数据比对等方式还原事实真相,以“用证据说话”的方式让当事人心服口服,体现了“依靠群众、就地解决”的实践精髓。
纠纷化解后,岫岩县迅速将“枫桥经验”的实践成果转化为长效治理机制。将本案作为普法典型案例,通过“法律明白人”走村入户宣讲,提升村民法治意识,鼓励村民共商共治公共事务,从源头上预防矛盾产生。
从个案化解到系统治理,岫岩县的探索印证了“枫桥经验”跨越时空的强大生命力。未来,岫岩县将继续深化“综治中心+法院+N”模式,推动司法资源下沉、服务触角延伸,让“枫桥经验”在基层治理现代化进程中焕发新的生机,为乡村振兴筑牢平安稳定的基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