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格尔木河西法庭打造枫桥式人民法庭
关口前移:从“事后救火”向“事前防火”转变
河西法庭积极融入基层治理格局,在郭勒木德镇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中心设立联络专员,通过“定点联络+巡回指导+视频连线”,开展指导调解、以案释法、委托调解等工作,将司法服务嵌入治理“末梢”。2025年以来,法庭诉前成功化解邻里纠纷、生命权纠纷、民间借贷纠纷、土地租赁纠纷等多起案件,实现“纠纷未起诉、矛盾先清零”。
“以前矛盾闹大了才找法院,现在法官主动来‘诊脉’,好多摩擦在田间地头就解决了。”调解员的感慨,印证了法庭“治未病”理念的成效。
协同治理:“三一”工作法源头控增量
河西法庭创新运用“三一”工作法(调前走一走,矛盾化解早;诉中调一调,关系修复好;结后跟一跟,案结事也了),构建诉源、执源、信源协同治理格局,源头减少诉讼增量。
今年5月,河西法庭审理一起涉民生项目买卖合同纠纷时,预判可能引发群体诉讼。法官随即开展入户调查,走访103人次,全面掌握设备运行情况。通过“现场分诊”“靶向治疗”,当场化解60余户合同纠纷,将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实现“案结、事了、人和”。“走村入户问需、现场办公解纷、判后回访疏导”的工作流程,让司法服务跑出“加速度”。
多元联动:“1+N”织密解纷共治网
河西法庭深化与辖区镇政府、司法所、派出所联动,形成资源共享、职能互补、协同发力的矛盾纠纷多元预防化解合力,实现从“单兵作战”到“多元共治”的转变。
今年4月,一场持续5年的婚姻家庭纠纷迎来转机。法庭牵头,联合镇政府、司法所、派出所协同发力:法官以案释法,明晰婚姻家庭、财产分割法律边界;乡镇干部从情理梳理焦点,疏导情绪;司法所、派出所民警解读反家庭暴力法,划清行为红线。多轮调解后,双方最终解开心结,达成和解。这种“法庭主导、部门协同、乡贤参与”的“1+N”模式,成为化解复杂纠纷的“金钥匙”。
头雁领航:锻造解纷“生力军”
“调解不是和稀泥,是把法律‘翻译’成群众听得懂的话。”在法庭组织的人民调解员培训会上,庭长荣婧通过模拟调解演示“情法交融”技巧,让70余名调解员受益匪浅。
法庭充分发挥人民调解员、网格员“第一道防线”作用,联合镇政府及司法所,围绕土地承包、劳务纠纷、彩礼返还等常见问题开展专题培训14次,提升调解能力。为精准对接群众需求,法庭下沉一线,在乌图美仁乡团结村、安康村等地开展“开门纳谏”“送法上门”,收集意见建议,并对“无讼村”定期回访,巩固创建成果。
针对辖区广、人口多的实际,法庭选聘5名“村居法治带头人”、5户“学法用法示范户”,加强培训指导,发挥其辐射带动作用,推动形成“一人带一片、一片促全村”的学法用法新局面。
普法滴灌:法治种子扎根乡土
“土地流转合同要写明四至界限,不然容易起纠纷!”在河西法庭“田间普法课堂”上,法官指着藜麦田、枸杞地讲解《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法》。法庭紧扣村民需求,梳理中央一号文件及涉农法律中土地流转、惠农政策、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认定等关键内容,通过“法律讲堂进乡村”、田间“微宣讲”等形式,把政策法规送到农户身边。“滴灌式”普法正引导村民养成“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的习惯。
品牌赋能:“农信鸟”护航产业振兴
河西法庭充分发挥“农信鸟”司法服务功能,结合“杞藜兴”法庭等特色品牌,持续优化审判模式与基层治理融合路径,激活“农信鸟+杞藜兴”品牌效应,以“接地气”的司法实践筑牢矛盾纠纷化解防线。
今年2月,河西法庭依托“杞藜兴”法庭职能,成功调处4起拖欠十余年的藜麦款纠纷。办案团队“法理+乡情”双维发力:法理层面,释明合同履约责任,厘清权利义务;乡情层面,立足产业发展需求,阐明“诚信经营”对产业长远发展的影响。最终,欠款全额履行,不仅实现“案结事了”,更以司法实效为特色产业健康发展与社会稳定注入法治动能。
一次次矛盾纠纷化解,是法理与情理的融合;一场场普法行动,是法治信仰的传递。从联动调解筑牢共治网,到田间普法播撒法治种,格尔木市人民法院河西人民法庭始终以“枫桥经验”为指引,将司法之力深植基层治理脉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