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海经开区法院田埂调解化解邻里树荫纠纷
十几年前,周大爷在自家耕地的两边种上了一排小树苗,本想着长成之后出售,但因市场行情等原因一直未能成行,时间一晃,小树苗越长越高、枝繁叶茂、绿树成荫,如同遮阳伞一般将旁边赵大爷家地里的阳光遮挡的严严实实,庄稼因光照不足,生长缓慢、产量下降。期间,赵大爷也曾找周大爷商量着把树砍掉或者挪走,几番商量下周大爷只同意对树枝进行修剪,但随着树木的生长,浓密的树荫如同乌云一般笼罩在赵大爷的心里。
眼瞅着今年的收成又受影响,在与周大爷多次沟通无果后,赵大爷来到山东省威海经济技术开发区法院(以下简称“经开区法院”)驻泊于镇的“良言”调解工作室寻求法律帮助。驻镇调解员刘昌良接待了他。
“我来咨询下怎么起诉,我家的一块地因为隔壁种的树遮阳,这些年一直收成不好,今年说啥也得让他把树砍了……”调解室里,赵大爷眉头紧锁,声音里满是无奈与气愤。妥善化解纠纷,刘昌良在与指导法官沟通意见后,决定先行开展调解工作。
首次沟通并不顺利,刘昌良拨通周大爷的电话后,对方表示之前已经修剪过树枝,绝不可能把树砍掉。为了解实际情况,刘昌良来到现场,实地查看了周大爷家树荫覆盖情况及赵大爷家作物生长情况,发现因两家耕地紧挨着,赵大爷家一侧耕地较大面积笼罩在树荫之下,作物生长情况相较而言确实更为矮小、稀疏。
为最大程度发挥调解效果,刘昌良将调解工作搬到了田间地头,就地联系周大爷到场开展调解。“我辛辛苦苦种的十多年的树,还是种在我自己家地里的,你让我砍就砍啊,我那树是要留着卖钱的,砍了损失你来赔吗?”“明明是你得赔偿我的损失,都是因为你的这些树,我家这块地几年来收成一直不好!”两人一见面争执便起,你一言我一语,互不相让。
面对双方激烈的情绪对立,刘昌良将两人带到田埂边的那排树荫下,浓密的枝叶筛下清凉的光斑,无形中为双方焦躁的情绪降了温。他指着阴影下的庄稼道:“老周啊,咱这树长得旺是好事,但是这树枝伸过了界,挡住了老赵庄稼的阳光,就像是人在自家院子里晒粮食,你伸过去一把伞给挡住了,道理上咱是不是确实做的不对?这事儿得有个商量吧。”他又宽慰赵大爷道:“老周这树也种了十来年了,就这么砍了搁谁都会心疼,也会伤了这么多年的邻里和气,咱们互相体谅下。”刘昌良没有简单生硬的引用法条,而是用最朴实的语言在两人心里悄然种下互谅互让的种子。
经过入情入理的分析和耐心的安抚疏导,两人的情绪渐渐缓和,刘昌良立足双方诉求,适时提出调解方案,树木保留,由周大爷对临近赵大爷耕地一侧的树枝每年进行合理修剪,充分保障庄稼生长的光照需求。方案一经提出就获得两人的一致认可,周大爷当即表示,马上就着手准备修剪树枝。至此,一份充满乡土人情与法治智慧的和解就此达成。
当久违的阳光穿透舒朗的枝叶灿烂又温暖的照在了赵大爷家的庄稼上,那曾经带来矛盾与隔阂的树荫,在此刻成为了见证两家和解的凉亭。
这起发生在田间地头的“树荫之争”的圆满化解,是威海经开区法院深入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的鲜活注脚。下一步,经开区法院将继续坚持把“如我在诉”的理念转化为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的生动实践,聚焦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充分发挥人民调解作为化解矛盾纠纷的“前沿阵地”和“第一道防线”作用,进一步推动矛盾纠纷源头预防、就地化解,为基层社会治理注入司法智慧和法治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