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渭南民警用真心倾听群众化解矛盾
“小孩们在楼下玩耍时发生吵闹,家长为此发生争执”“楼上半夜弹琴太吵!”“楼下把杂物堆积在楼道!”邻里间的摩擦,往往始于琐事,积于误会。每当这时,调解室的门总为双方敞开。民警不急于评判对错,而是先递上一杯热茶,让情绪“降降温”:“大家住对门几十年,谁家没帮过谁?”一句暖心话,常常能勾起过往互助的记忆。民警带着双方实地查看,一起商量“噪音时段表”“楼道使用公约”,把“各退一步”的道理融进生活细节里。渐渐地,紧锁的眉头舒了,紧绷的嘴角松了,握手的那一刻,调解室里传出的笑声,比任何说教都有力量——毕竟,谁都希望出门遇见的是笑脸而不是冷脸。
“他天天不着家,这日子没法过了!”“儿媳妇总嫌我管得多……”家庭矛盾的门一旦关上,被辜负的牵挂、被刺痛的真心,最痛的终究是最亲的人。调解室里,民警从不把自己当板着脸的“法官”,偏要做系着围裙、端着热茶的“解铃人”——面对争吵的夫妻,“当初为了啥走到一起?”民警用一句话,勾起两人恋爱时的甜蜜回忆。碰上别着劲儿的婆媳,就请社区长辈来“评理”——“都是为了这个家,灶台上的汤还冒着热气呢,哪有隔夜仇?”家庭矛盾里本就没绝对的对错,不过是爱拧成了死结,牵挂堵在了喉咙里。当丈夫默默地给妻子递上一杯水,当儿媳妇帮婆婆理了理衣襟,调解室的灯光忽然就柔和了——家的温度,在理解中慢慢回升。
农村地头的“地埂子”,丈量的是土地,更是邻里情分。“他家种的玉米过界了!”“这条灌溉凭啥他家用得多?”每当村民带着泥土气走进调解室,民警总会请来村干部一起“评理”,翻出土地确权本,蹲在地上画草图,照着老辈传下的“墒沟规矩”商量:“多让两寸苗,不伤和气还增产。”“轮流浇水,谁家的庄稼都耽误不得。”道理讲透了,乡情唤醒了,曾经为地埂红过脸的乡党,转眼又能一起扛锄头——田埂划清了,心里的疙瘩也解开了。
在九龙派出所,调解室的门每天都为群众敞开。这里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只有家长里短的倾听;没有轰轰烈烈的业绩,只有矛盾化解后的安宁。民警说:“老百姓的事,再小也是大事。”正是这份“小事不出社区,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的坚守,让这间小小的调解室,成了连接民心的“连心桥”,让平安幸福的种子,在每一次握手言和中,悄悄生根发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