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鹰潭法学会创新基层法律服务助力社会治理现代化
目前,鹰潭市共建立基层服务站点13个,实现了市县两级全覆盖,有力促进了矛盾纠纷预防化解和法律服务群众“零距离”,为平安鹰潭、法治鹰潭建设注入强劲法治动能。2024年,鹰潭市法学会获评全省“八五”普法中期先进单位,基层服务站点建设和法律咨询专家工作获中国法学会充分肯定。
搭建“塔式”平台,促进站点建设三级联动
鹰潭市坚持不上新项目、不搞新建设,以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为契机,优化利用现有基础设施,搭建以区(市)为“塔尖”、乡镇(街道)为“塔身”、村(社区)为“塔基”的法学会基层服务站点“塔式”平台,不断织密基层法律服务网络。
“塔尖”凝聚引领力。鹰潭市3个区(市)均依托县级综治中心建立了法学会服务站点,对乡镇层面难以化解和把握的矛盾纠纷、疑难案件和风险难点,及时会商研判,推动矛盾纠纷化解。其中,贵溪市成功调解一起农民工下班途中发生交通事故的工伤双赔案件,并入选《江西省人民调解典型案例》。
“塔身”提升聚合力。鹰潭市在11个重点乡镇(街道)和1个大专院校建立法学会服务站,并明确专人负责、细化职责任务,积极开展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法治宣传、法律服务等相关工作,实现了高效实体运行。其中,江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依托鹰潭市阳光稳评中心积极开展重大决策稳定风险“专家评”,所有经过风险评估的决策事项,均实现了矛盾“零”激化、安全“零”事故、群众“零”上访,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
“塔基”焕发新活力。按照便民利民原则,鹰潭市将法学会法律服务工作触角延伸到有条件的村(社区),为群众提供更便捷的法律服务,助力基层社会治理。今年上半年,鹰潭全市基层服务站点组织开展法治宣传280余场、完成法律咨询服务127件、化解各类矛盾纠纷160余起,鹰潭市法学会获评江西省“八五”普法中期先进单位。
配强“驻站”队伍,激活站点建设法治引擎
鹰潭市坚持推行“服务站点+”工作法,遴选政治素质高、作风过硬、业务精湛、擅长做群众工作的法律咨询专家和法学法律工作者“驻站”履职,为更好地服务基层群众、化解矛盾纠纷、维护社会稳定注入强大动力。
选好站点“领头雁”。鹰潭市法学会向市委政法委专题汇报基层服务站点建设和法律咨询专家工作,列入政法工作要点统筹推进,明确区(市)服务站站长由法学会主要领导担任,乡镇(街道)服务站站长由乡镇(街道)主要领导或政法委员担任,推动形成了部署有力、推进有序、落实有效的工作格局。
派优专家“排头兵”。鹰潭市从县级法学会法律咨询专家库选派14名专家担任基层服务站点的骨干和主力,利用“名人”效应和其工作室原有社会资源,助力提升法治实践能力水平。截至目前,全国百名优秀法律专家周淑琴工作室、全国模范司法所长杨征工作室、全国离退休干部先进个人戴明良工作室等一批品牌工作室先后入驻基层服务站点,实现了“1+1>2”的良好效果。
育强工作“生力军”。鹰潭市统筹各类资源力量,充分吸收法学会会员进站工作,将综治中心、司法所、派出所、人民法庭、检察工作室(站)人员和法律顾问、普法志愿者、法律明白人、社区网格员等充实到站点队伍,推动有关部门、单位法学会会员、法学专家下沉站点工作,最大程度上聚合全市法学法律工作者力量,将法律服务延伸到社会治理的“最后一公里”。
创新“三融”机制,提升站点建设质量效能
鹰潭市坚持用党的创新理论引领基层服务站点建设,深入推进“三项融合”,使基层法律服务更有力度、更高精度、更具温度。
突出制度融合。鹰潭市委政法委、市法学会联合印发《关于深入推进法学会基层服务站点建设的实施方案》,建立健全“五单”服务模式和多方融合、激励制约等制度机制,以制度建设提高工作规范化、程序化水平。
突出机构融合。鹰潭市注重将基层服务站点与“名人”工作室充分融合,发挥市委政法委、市法学会联系政法单位和法律服务部门的优势,建立部门联合、上下贯通的工作体系,在县级综治中心彻底打通诉讼服务中心、检察服务中心、公共法律服务中心、信访接待中心、法学会基层服务站点等机构壁垒,促进服务更加专业,群众更易接受认可。
突出工作融合。鹰潭市聚焦市委、市政府委托的重点问题重大矛盾,按照“一事一专班”“一事一方案”“一事一专家”的要求,指定法律专家积极参与重大决策论证、重大风险防控、重大矛盾纠纷调处、重大信访积案化解,让法律咨询专家在专业领域发挥最大工作成效,着力解决好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今年以来,全市法律咨询专家积极参与基层服务站点工作,围绕服务“四个重大”开展咨询服务70余项,有力助推了平安鹰潭、法治鹰潭建设。
下一步,鹰潭市将充分发挥法学会“智囊团”“思想库”“人才库”作用,运用好法律咨询专家这一力量,建设好法学会基层服务站点,锐意进取、砥砺前行,努力推动法学会工作高质量发展,为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江西篇章贡献鹰潭法学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