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创新滨城特色普法模式

2025-08-12 16:08:31 法治新闻 0
  民主与法制网讯(记者张驰 □王明月)地铁车厢内播放的《滨城花木兰》动漫短片通过活泼的语言解读民法典中关于邻里纠纷的条款,乘客不时点头浅笑;乡村大集上,“法律明白人”王大姐拿着手册,给果农逐条分析土地流转合同里的权责关系,阳光在手册上投下细碎的光斑;校园操场上,中学生围着“宪法飞行棋”棋盘激烈比拼,讨论声此起彼伏……自“八五”普法规划实施以来,大连市走出了一条具有滨城特色的普法新路径,让法治精神如春风化雨般浸润城市肌理。

  制度为基:构建普法“立体框架”

  普法不是零散的宣传,而是系统的治理工程。在“八五”普法中,大连牢牢抓住统筹引领、思想铸魂、队伍筑基、创新驱动四大环节,为普法工作搭起“四梁八柱”。

  统筹引领是普法工作的“定盘星”。大连市率先将法治社会建设嵌入“十四五”规划,制定《关于在全市开展法治宣传教育的第八个五年规划(2021-2025年)》,并通过《大连市基层社会治理促进条例》立法,为基层普法提供制度保障。更具创新性的是,该市编制的《“八五”普法重点任务推进责任清单》,像一张精细的“施工图”,明确了32个部门的78项任务——市场监管局负责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宣传,教育局牵头青少年法治教育,农业农村局聚焦涉农法规普及……这张“施工图”让“谁执法谁普法”从纸面上的“责任状”变成了实践中的“实景画”。

  全市各级党委(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开展专题学习750余次,政府班子会前学规学法4390余次,3.9万名国家工作人员完成线上专题培训。在2022年全国党内法规专项答题中,大连市司法局斩获优秀组织奖,这份荣誉的背后,是党员干部带头学法用法的行动自觉。

  队伍建设构建起“专业+乡土”的普法矩阵。36支普法讲师团吸纳了法学教授、资深法官等“智囊团”,134支志愿者队伍10600余人活跃在社区广场,10330名“法律明白人”扎根田间地头,1038户农村学法用法示范户实现行政村全覆盖。如今,这支队伍还在不断扩容——普兰店区在规模以上企业培养了120余名企业“法律明白人”,他们为企业提出330余条法律建议,成了车间里的“法治顾问”。

  创新驱动更让普法挣脱了形式桎梏。“慧评理”小程序实现1963名“说事员”在线解纷,村民在家就能拍张合同照片请人“掌眼”;“金普法宝”微信服务号的AI智能法律咨询“秒响应”,市民输入“工资被拖欠怎么办”,系统瞬间推送维权步骤;大连法网直播间74万人同步观看,有线电视公共法律服务平台覆盖100万户家庭……技术赋能让普法从“面对面”延伸到“屏对屏”,从“定时段”拓展到“全天候”。

  精准滴灌:让法治养分流向最需要的地方

  普法不能“大水漫灌”,得像医生看病一样‘对症下药’。聚焦宪法宣传、营商环境、基层治理、青少年法治教育四大重点,大连让法治养分精准流向社会治理的“神经末梢”。

  宪法宣传始终占据“C位”。市人大常委会办公楼的宪法墙,用图文串联起法治建设的百年历程,成为干部群众接受教育的“打卡地”;市政府定期举行的宪法宣誓仪式上,3.4万名国家工作人员在国徽下举起右拳,铿锵的誓言里透着对法治的敬畏。1053名新上岗的公务员接受宪法专题培训,拟任市管干部31人次通过法律测试,行政执法人员2160人拿到资格证书。在基层“宪法宣传周”的法治文艺汇演吸引万人驻足,8000人参与的网上答题热闹非凡,60万名中小学生观看的《我们与宪法》宣传片,让“宪法就在身边”的种子在童心发芽。

  营商环境普法成了企业“成长护航器”。近五年,500余名律师深入2500余家企业开展“法治体检”,从合同审查到知识产权保护提供全流程服务。2024年揭牌的大连方元国际商事调解中心,联合200名涉外律师组成“出海护航队”,已为30余家企业化解跨境纠纷。此外,电子营业执照在7个场景全面落地,100万户经营主体在使用中读懂《市场主体登记管理条例》;市法院涉企纠纷调解2.18万件,成功率达76.81%,让企业在维权中吃透《民事诉讼法》。

  基层治理中,普法与民生需求同频共振。1600余个“评理说事点”变身法治文化阵地,集法律咨询、矛盾调解于一体。甘井子区把“离婚冷静期”画成漫画,大爷大妈路过时都会驻足看看;10集“乡村普法欢乐行”方言小品,用村民熟悉的俚语讲清赡养纠纷,有人看完后主动把老人接回家住。沙河口区税收法治公园里,企业代表与大学生辩论“执法与服务”,更让法律从条文变成生活智慧。

  青少年法治教育则构建起“家校社”防护网。暑期里,沙河口区“家长法治课堂”用真实案例解析监护人责任,40余名家长领到《法律风险自查手册》;普兰店区中学生的“安全大礼包”里,民警教防拐、消防教灭火、司法所讲防溺水,实操课让安全知识入脑入心。全市70万名师生参与宪法宣传周活动,40余万名中小学生完成“宪法卫士”网络学习,两名高中生斩获全国宪法演讲总决赛大奖,让法治精神成为青春“必修课”。

  品牌赋能:让普法从“说教”变“体验”

  让普法有温度、有记忆点,才能真正走进心里。大连通过法治融媒、文化IP、特色阵地、行业融合四大品牌建设,让普法从“枯燥说教”变为“生动体验”。

  法治融媒构建起“空中普法网”。“交广有说法”开播三年来,邀请278名法律工作者走进直播间,制作了659期节目,解答交通事故、物业纠纷等问题。喜马拉雅FM《检察官说法》吸引97万人次收听,“1分钟微短剧+法官说法”短视频让网友追更不停。这些“听得见、看得到”的普法,让法律知识随电波、数据流淌进千家万户。

  文化IP让普法成了“流量担当”。“滨城花木兰”这个身着汉服的卡通形象,在18集短片里讲解反家暴、消费者权益保护,地铁、商场的屏幕上一出现就成了“合影打卡点”。首届“法治相伴・最美大连”微视频大赛的15部作品,用镜头记录社区调解员、企业法律顾问的故事,让普法有了“电影感”;10集“法律明白人”纪实片,更是让身边人讲身边法,看得懂、记得牢。

  特色阵地织就“城市法治地图”。市人大宪法墙、中山广场法治舞台、甘井子区主题公园,构成“城市法治风景线”;农村示范户的“法治书架”、社区“法律明白人”的“移动课堂”,让法治扎根乡土。普兰店区“民法典邂逅汤泉”主题活动,把旅游合同知识搬进温泉景区,游客泡汤时就能学法律;甘井子区商圈“法治文化长廊”,用情景模拟帮商户化解纠纷,阵地从“宣传窗口”变成了“互动空间”。

  行业融合则让普法“量体裁衣”。大连海关“国门生物安全之声”70期音频,为外贸企业详解《海关法》;东北五地税务局跨区域直播,20万人次在线学习税收优惠政策;市检察院知识产权宣传周进商业街,5000份材料讲透商标法。旅顺口区针对渔业企业的安全生产宣讲、沙河口区为200家中小企业定制的“合规指南”,更让普法精准对接行业痛点,成为发展“助推器”。

  如今的大连,领导干部会前学法成常态,企业遇难题先找“法律明白人”,村民有纠纷先去“评理说事点”,孩子们能说出“宪法是根本大法”。从渤海之滨的港口码头,到乡村院落的葡萄架下,法治春风正滋养着这座城市的每一个角落。
声明: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123456@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