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信被执行人和老赖区别
一、失信被执行人和老赖区别
失信被执行人与老赖本质指向同一类人群,但在概念和适用语境上有区别。
失信被执行人是法律术语。指在民事执行程序中,被执行人有履行能力却拒不履行生效法律文书确定义务,被法院依法纳入失信被执行人名单的人。纳入该名单有严格法律程序和认定标准,需依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公布失信被执行人名单信息的若干规定》。成为失信被执行人后,将面临多种限制,如限制高消费、限制出境等,在金融机构贷款或办理信用卡也会受阻碍。
老赖是通俗说法,带有道德批判意味。在日常生活中,人们把欠债不还的人统称为老赖,范围更广,不一定经过法院判决和执行程序认定。只要有欠钱不还的行为,就可能被周围人称作老赖。
总之,失信被执行人是经法律程序认定的,老赖更多是大众基于道德层面的称呼。二者虽表述不同,但核心都是指那些不履行债务的人。
二、可以要求老赖子女还钱吗
一般情况下,不能直接要求老赖子女还钱。根据合同相对性原则,债务是老赖与债权人之间形成的,只有老赖本人有义务偿还。
不过,存在一些特殊情形。其一,如果老赖将财产恶意转移给子女,债权人可以通过法律途径行使撤销权,追回财产用于偿债。其二,若老赖子女继承了老赖的遗产,那么他们需要在继承遗产的范围内承担债务偿还责任。例如,老赖子女继承了价值50万的遗产,而老赖有80万债务,那么子女最多以这50万遗产为限偿还债务。
在实际操作中,债权人需提供充分证据证明老赖转移财产或子女继承遗产的事实。如果遇到此类问题,债权人可先与老赖子女协商,若协商无果,可向法院提起诉讼,请求法院依法判决,以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三、对方已经是老赖仲裁有用吗
对方是老赖,仲裁仍可能有用,具体分析如下:
- 具备强制执行力:仲裁裁决和法院判决一样,具有强制执行力。若仲裁裁定对方需履行义务,而其不履行,可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法院有权采取多种执行措施,如查询、冻结、划拨被申请执行人的存款,查封、扣押、拍卖、变卖被申请执行人的财产等,以此迫使老赖履行义务。
- 时间成本较低:相较于诉讼程序,仲裁程序通常更为简便、高效,能更快得出结果,让债权人更快进入执行程序以实现权益。
- 灵活性与专业性:仲裁可由双方选择仲裁机构和仲裁员,能挑选在相关领域有专业知识和经验的仲裁员,保障裁决的专业性和公正性。而且仲裁过程相对灵活,当事人在程序上有更多自主选择权。
不过,若老赖名下无财产可供执行,即便仲裁获胜并申请强制执行,债权实现也可能面临困难。所以,需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决定是否采用仲裁方式解决纠纷。
以上是关于失信被执行人和老赖区别的相关回答,若对问题还有疑问,可快速咨询律师,华律精选优质律师,三重认证保护,请放心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