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间合同无效如何判定
一、居间合同无效如何判定
判定居间合同无效,可从以下方面考量:
第一,合同主体不适格。若居间人不具备从事相关居间业务的资格,或者当事人为无民事行为能力人,该居间合同无效。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自始无效。
第二,意思表示不真实。一方以欺诈、胁迫手段,使对方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订立的居间合同,受欺诈、胁迫方有权请求法院或仲裁机构确认无效。比如居间人故意隐瞒重要事实或提供虚假情况,诱使委托人签订合同。
第三,内容违法。居间合同内容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或者违背公序良俗,合同无效。例如,居间事项为非法交易,像毒品买卖居间,合同当然无效。
第四,恶意串通。当事人双方恶意串通,损害国家、集体或者第三人利益而订立的居间合同,应认定无效。比如委托人与居间人串通,损害其他竞争者利益。
当对居间合同效力存疑时,建议当事人收集相关证据,向法院提起诉讼,由法院依据具体情况和法律规定作出最终判定。
二、什么样的情形合同无效
根据法律规定,以下情形合同无效:
1.无民事行为能力人签订的合同。无民事行为能力人不能辨认自己的行为,其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无效,所以他们签订的合同自然也无效。
2.虚假意思表示签订的合同。行为人与相对人以虚假的意思表示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无效,以虚假意思表示隐藏的民事法律行为的效力,依照有关法律规定处理。
3.违反法律、行政法规强制性规定的合同。这里强调的是强制性规定,违反任意性规定不必然导致合同无效。
4.违背公序良俗的合同。公序良俗包括公共秩序与善良风俗,合同内容违背这一点则无效。
5.恶意串通,损害他人合法权益的合同。当事人为谋取私利,相互勾结订立合同损害国家、集体或第三人利益,该合同无效。
判断合同是否无效需结合具体案件事实和法律规定,若对合同效力存疑,建议咨询专业法律人士。
三、合同蓄意作假是否无效
合同蓄意作假通常无效。根据相关法律规定,行为人与相对人以虚假的意思表示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无效。若一方蓄意作假签订合同,意味着双方并无真实的意思表示,此合同当属无效。
此外,一方以欺诈手段,使对方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受欺诈方有权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予以撤销。合同蓄意作假往往构成欺诈,受欺诈方在知晓或应当知晓欺诈事由之日起一定期限内,可通过法律途径撤销该合同。合同被撤销后,自始没有法律约束力。
同时,若合同蓄意作假损害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或者恶意串通损害他人合法权益,也会被认定无效。而且,实施蓄意作假行为的一方可能要承担相应法律责任,如赔偿对方损失等。若涉及刑事犯罪,还可能面临刑事处罚。
以上是关于居间合同无效如何判定的相关回答,遇到相似问题不要慌,点击咨询快速找到专业、合适的律师,深度沟通法律需求,快速获得解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