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判断掩隐罪中的明知
一、怎么判断掩隐罪中的明知
在判定掩饰隐瞒犯罪所得案件中的行为人是否构成明知时,关键在于确定行为人的主观心态。
这种心态可以分为积极明确的故意和消极不明的故意。
一旦行为人基于相关情形,从主观层面意识到或应该意识到所掩饰、隐瞒的物品为他人的犯罪所得或者犯罪利益,便可认定其具有明知的主观倾向。
在此过程中,并无必要详尽了解行为人为上游犯罪的实施者、上游犯罪实施时间、场所及触犯的具体罪名等事项具有何种具体程度的认知理解。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三百一十二条
明知是犯罪所得及其产生的收益而予以窝藏、转移、收购、代为销售或者以其他方法掩饰、隐瞒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单位犯前款罪的,对单位判处罚金,并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照前款的规定处罚。
二、掩隐罪满足什么条件才会不起诉
关于是否应行使不起诉权,需依据案件的特殊性质及现行法律规定进行全面评估与判定。
倘若掩盖、隐匿犯罪所得的行为情节较轻且产生的危害程度相对较小,不符合犯罪构成要件,或存在其他法律明确规定可免于追究刑事责任的特定情形,则检察机关有可能选择不起诉。
这就意味着,在某些特定情况下,检察机关有权根据案件的具体情况以及犯罪嫌疑人的认罪悔过表现等多方面因素,审慎考虑并作出不起诉的决定。
三、掩隐罪金额怎么定
关于掩饰、隐瞒犯罪所得罪数额标准的判断如下所述:
1、在一般情况下,掩饰和隐藏犯罪所得以及由此产生的收益的价值应超过人民币三千元至一万元以上;
2、关于情节严重的界定,则为掩饰、隐瞒犯罪所得及其产生的收益的价值达到了人民币十万元以上,或者实施此类行为的次数累计超过了十次,亦或是实施了三次以上此类行为并且其价值总额达到了人民币五万元以上。
以上是关于怎么判断掩隐罪中的明知的相关回答,若您有相似法律问题,细节、证据不同,答案也会不同,建议咨询律师,仅需3~15分钟获得专业解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