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动车肇事逃逸如何认定
一、机动车肇事逃逸如何认定
机动车肇事逃逸的认定需从主客观多方面判断。
主观上,逃逸者要有逃避法律追究的故意。若驾驶员只是因害怕现场被围殴等非逃避法律责任的原因离开,之后主动报警并配合处理,通常不认定为逃逸。
客观行为方面,以下情形可认定为肇事逃逸:
1. 明知发生事故,直接驾车或弃车逃离现场。比如撞车后,未停车查看伤者或协商处理,直接开车跑掉。
2. 当事人自认无责任而驶离现场。即便真无责,也应配合警方调查,擅自离开可能被认定逃逸。
3. 有酒后和无证驾车等嫌疑,报案后却不履行现场听候处理义务,弃车离开又返回。
4. 虽将伤者送到医院,但未报案且无故离开医院。
5. 虽将伤者送医,但给伤者或家属留下假信息后离开。
6. 在接受调查期间逃匿。
7. 离开现场且不承认事故,但有证据表明其应知情。
8. 协商未达成一致或赔偿不足,未留真实信息且强行离开。
二、事故肇事逃逸怎么扣分的
交通事故肇事逃逸的扣分情况分以下两种:
其一,造成交通事故后逃逸,尚不构成犯罪的,根据《道路交通安全违法行为记分管理办法》,一次记12分。一般这种情况是指虽有逃逸行为,但事故未造成人员重伤、死亡或者重大财产损失等严重后果。比如轻微剐蹭后逃离现场,未导致其他严重损害。
其二,若构成犯罪的,不仅要承担刑事责任,驾驶证也会被吊销,且终生不得重新取得机动车驾驶证,也就不存在单纯的扣分说法。构成犯罪通常是指逃逸行为导致人员重伤、死亡或者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例如,肇事导致人员重伤后逃逸,伤者因未及时救治而死亡。
在发生交通事故后,当事人应立即停车,保护现场,积极救助伤者并报警,配合后续处理,切不可选择逃逸,否则将面临严重的法律后果。
三、酒后肇事逃逸拘留多少天
酒后肇事逃逸的拘留天数需分情况判断。
若酒后肇事逃逸但不构成犯罪,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可处十五日以下拘留。具体拘留时长,由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根据违法情节等因素裁量。一般情节相对较轻的,可能拘留天数较少;若存在其他严重情节,如造成较严重的交通拥堵、影响公共安全等,可能会接近十五日的上限。
若酒后肇事逃逸构成犯罪,就不是简单的拘留,而是会被采取刑事拘留措施。刑事拘留是一种刑事强制措施,期限一般不超过十四日,对于流窜作案、多次作案、结伙作案的重大嫌疑分子,最长不超过三十七日。之后案件会进入刑事诉讼程序,若被法院判定有罪,将面临更严厉的刑事处罚,包括有期徒刑等。
以上是关于机动车肇事逃逸如何认定的相关回答,如您正遇到法律难题不知道怎么解决?或者实在找不到合适的律师,请点击咨询按钮,可以根据你的大概情况为匹配到最合适的本地专业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