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洪顺社区五顺工作法破解老旧小区治理难题

2025-09-10 16:08:09 法治新闻 0
  民主与法制网讯(记者张驰 □王明月 王乃柱)辽宁省大连市中山区洪顺社区是一个老旧型社区,面临着公共设施陈旧、管线老化、照明设备缺失、下水堵塞等问题,不仅影响居民日常生活,更易引发邻里矛盾。针对这些问题,洪顺社区党委不断探索新思路、新模式,创新“五顺工作法”,统合社区内外资源,形成社区党委、居民骨干、辖区单位、志愿团队等多元主体协同,共治共破基层治理难题。

  强组织,让群众“顺心”。针对部分楼院长期弃管引发的邻里关系疏离、管理难度增大及矛盾纠纷隐患加剧等问题,洪顺社区党委全面强化“党建引领+居民自治”治理模式,创新组建“一长四员”协同共治队伍:以网格为单位推选政治素质高、责任心强、热心公益、威望高的居民担任片区总楼长,带领网格员、楼长、党员及志愿者深入楼院开展常态化工作。队伍聚焦源头治理,通过日常走访与邻里联络实时掌握居民动态,以预防为先、抓早抓小,依托网格化管理体系织密矛盾纠纷“排查网”。通过联动志愿者及时获取线索,并发挥邻里“人熟、事熟、情况熟”优势,对潜在纠纷苗头第一时间响应并提供针对性疏导;依托“零距离”沟通与前置关怀服务,将历史遗留问题衍生的不满情绪化解于萌芽阶段,实现纠纷发现在源头、化解在初始。

  在此机制推动下,洪顺社区不仅有效破解基层治理困境,更形成了“组织领导有力、楼院充分自治、居民广泛参与、邻里守望互助”的治理新格局,显著降低矛盾纠纷发生率,持续提升居民安全感与幸福感,为筑牢和谐社区根基打下坚实基础。

  常入户,让群众“顺意”。通过深化网格精细服务,推行“网格员+志愿者”结对包保机制,对楼院困难群众、残疾人家庭等重点对象执行每月必访、每周必访、每日必访。及时掌握弱势群体动态需求,同步开展前置关怀行动——主动排忧解难、链接帮扶资源,从源头预防矛盾滋生。

  建业巷26号楼的独居老人臧先生今年93岁,儿子离世后,儿媳主动照料他的日常起居,老人便将工资卡交其保管。臧先生的女儿以“外姓人无权持家”为由激烈反对,三次上门争吵并扬言断绝关系;儿媳因不被老人子女理解而倍感委屈,于是中断对老人的照料。网格员日常走访发现情况后,洪顺社区紧急联动律师启动调解,却因臧先生的女儿拒接电话、儿媳闭门不见,首次调解被迫取消。后经过多次单独与老人女儿和儿媳沟通,晓之以理、动之以情、释之以法,最终二人同意调解,并在调解现场达成共识,共同承担照老人的责任。事后志愿者坚持每日探视,及时解决老人生活难题,实现从矛盾化解到长效关怀的无缝衔接。此事件不仅解除独居老人后顾之忧,化解了家庭经济纠纷,重塑了孝亲敬老的家风纽带,更是生动诠释了洪顺社区精细化治理中“解民忧、护亲情、促和谐”的核心价值。

  建立巷17号楼独居老人刘先生,近年来精神行为异常症状持续加重,在楼道乱堆垃圾、破坏公物、通过暖气管缝隙向下倾倒污物、深夜敲击管道制造噪音等扰序行为,引发邻里强烈不满并多次向洪顺社区求助。洪顺社区高度关注,但因刘先生拒绝沟通且家属拒不配合,问题一度陷入僵局。为破局,积极引入律师志愿力量,搭建“居民-社区-民警-志愿者-家属”五方平台召开协调会。会上,民警和律师的专业释法明理成为关键突破口,其针对家属疑虑提供的客观法律分析与建议,成功消除了家属顾虑。家属最终同意将刘先生送往专业精神卫生机构评估治疗,从根源上解决了问题。17号楼的公共区域恢复整洁,受污住户厨房完成修复,深夜噪音消失,居住环境焕然一新,邻里重归安宁,居民安全感与幸福感显著提升。同时,刘先生也获得了专业医疗看护,实现了多赢局面。

  勤交流,让群众“顺耳”。洪顺社区以切实解决居民急难愁盼问题为着力点,有效激发辖区居民参与社区治理的主动性和能动性。为紧密党群联系,洪顺社区依托“一长四员”志愿服务队,通过入户走访、座谈议事等多种形式畅通诉求表达渠道,及时了解民情、化解民忧。同时,建立健全“常规事项一月一议、急办事项一事一议”的议事机制,对居民反映的问题诉求做到现场解答、及时处置、结果公开反馈,形成高效工作闭环。通过聚焦居民最迫切的需求,洪顺社区积极争取党组织服务群众专项资金,扎实推进惠民工程落地见效。创建实施“点亮回家路”项目,为27个楼院安装31盏挂式太阳能灯及19盏立式太阳能路灯,有力保障了1352户居民的夜间出行安全。小路灯不仅点亮了回家路,更是温暖了居民心。同时,洪顺社区推进多项民生改善工程:修复桃仙街、共存巷等5条街巷的坑洼路面;在建立巷、建业巷等隐患点位加装防护护栏;雨季前紧急处置顺心公园3棵倾斜大树;修缮多处室外楼梯。目前,辖区内55栋老旧楼院完成改造升级。通过这些扎实举措,洪顺社区正精准推动居民最关心、最直接的实际需求清单,转化为彰显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满意清单”,营造了党群同心、邻里互助、共治共享的浓厚社区氛围。

  解矛盾,让群众“顺气”。在解决群众诉求过程中,洪顺社区力求实现“回应一个诉求、解决一类问题、提升一个领域”。以真抓实干解民忧、纾民怨、暖民心,真正实现“小事不出楼院、大事不出社区、矛盾不上交”。共存巷9号楼共有居民61户151人,去年6月初居民反映楼院内马葫芦返污水,已经漫延到一楼地势较低的居民家中。接到电话后,社区书记和网格员立即赶往现场,被淹的几户居民正穿着雨靴往屋外舀水。由于事发时间是周日,产权单位无人上班,洪顺社区向辖区单位借抽污泵清理污水,并自费购买汽油解决燃眉之急。

  洪顺社区工作人员周一一早联系到产权单位,得到的答复是马葫芦堵塞返水是因为雨季山水较多造成,不在维修范围内,建议居民找社区解决。产权单位的这个答复让居民把所有不满情绪都转移到社区。经过反复沟通,产权单位答应可以使用维修基金对下水管道进行改造,但审批时间较长,建议居民先搬离此处,这个答复让居民更加愤怒。为避免矛盾激化,洪顺社区工作人员每天到现场和居民沟通安抚情绪,组织志愿者排班对马葫芦抽污,清理污水污物。由于正值雨季降水频繁,抽污泵已经跟不上污水漫延的速度,一楼居民家中的家具、物品都因都污水浸泡长毛发霉,墙面也开始脱落,居民因此产生恐慌担心楼体安全问题。经街道协调住建部门、产权单位、自来水、排水处等相关单位共同到现场商讨改造方案,产权单位终于在9月对堵塞点进行破路清理,解决了61户居民的急难愁盼问题。洪顺社区工作人员坚持每日走访,积极回应群众诉求,充分发挥志愿者力量和人情优势,让居民从愤怒的情绪转变为对社区工作的理解。此事历经三个月,没有产生舆情和群体性事件,12345投诉件全部以满意件结件。

  办实事,让群众“顺情”。洪顺社区创新构建“护童安”源头治理机制,依托青少年志愿力量筑牢矛盾预防网:开设“小小调解员”普法情景课,教授儿童“倾听-共情-协商”三步化解法;开展“家风宣传”专项活动,宣传普及未成年人保护法等,这些项目不仅为青少年提供了沉浸式学习体验,拓宽了视野,让法律成为青少年的自我保护铠甲。

  为丰富青少年假期生活,深化志愿精神的代际传承,洪顺社区特别设计推出了一系列青少年志愿服务项目。鼓励青少年志愿者化身“小小传承者”,参与到美化社区环境、关爱邻里等力所能及的实践中。通过亲身参与清洁家园、协助活动组织、宣传文明理念等服务活动,孩子们在“大手拉小手”的志愿氛围中,不仅锻炼了实践能力,更深刻理解了奉献与责任。

  “五顺工作法”自实施以来,有力推动了洪顺社区“党建引领、居民自治、精细服务、平安法治、文化育人、环境提升”六位一体治理体系的健全与完善,辖区居住环境持续优化、邻里关系更加和睦、公共设施日益完善、社区文化活力迸发,对“一老一小一特”群体的精准服务水平显著提升。通过持续深入的精准服务,洪顺社区面貌焕然一新——昔日杂乱小巷蜕变为干净整洁、充满故事的高颜值街巷,“老态龙钟”小区重焕“青春活力”。 洪顺社区党委立足实际,以暖心服务和舒心环境持续提升居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着力打造服务、惠及、引领、凝聚群众的洪顺特色党建品牌,有效实现了社区治理效能与组织凝聚力的双提升。
声明: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123456@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