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西宁法院创新实践新时代枫桥经验
坚持党建引领,筑牢政治根基
党的领导是“枫桥经验”持续发展的根本保障。西宁法院始终将党对司法工作的绝对领导贯穿创建工作全过程,通过召开“枫桥式人民法庭”创建推进会,深入践行“抓前端、治未病”,确保创建工作始终沿着正确政治方向稳步推进。
在组织建设上,西宁7个基层法院所辖17个人民法庭均设立党支部,全面落实“支部建在庭上”要求。以党建为引领,将党建工作与审判业务深度融合,通过强化作风建设,践行“以党建带队建促审判”工作理念,充分发挥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其中,湟源县法院茶汉素人民法庭、大通县法院塔尔湾人民法庭、城北区法院廿里铺人民法庭先后入选最高人民法院新时代人民法庭建设典型案例,成为党建引领法庭建设的标杆。
深化诉调对接,多元化解矛盾
“依靠群众、就地解纷”是“枫桥经验”的核心要义。西宁各人民法庭充分发挥在多元解纷机制中的引领作用,联合司法、调解等部门完善人民调解体系。通过业务培训、案例教学、现场指导等多种形式,提升人民调解员专业能力,有效降低群众解纷成本。调解过程中,法官坚持法理情融合,善用传统道德、公序良俗等柔性手段,推动当事人服判息诉,实现案结事了人和,各法庭年均调撤率超70%。
实践中,各法庭积极探索特色解纷模式。城东区法院十里铺人民法庭在东川工业园区设立商事调解中心,高效化解企业纠纷;城北区法院廿里铺人民法庭成立“睦邻”物业纠纷调解工作室,推动物业纠纷治理向“少讼无讼”转型,为基层治理提供创新样本。
创新服务模式,践行司法为民
人民法庭是群众感受公平正义的“第一窗口”。西宁各法庭传承“马锡五审判方式”,主动延伸司法服务触角,设立“午间法庭”“假日法庭”“田间法庭”,深入乡村社区、工业园区开展巡回审判。法官用通俗易懂的语言释法说理,实现“审理一案、教育一片”的社会效果,切实满足群众多元司法需求。城北区法院大堡子人民法庭的“午间法庭”已成为当地群众认可的司法服务品牌。
同时,各法庭立足辖区实际创新举措:城西区法院彭家寨人民法庭与市场监管部门联动化解消费纠纷;湟源县法院茶汉素人民法庭构建“法官+民警+调解员+基层干部”多元联调模式,联动调解率达53%,有效提升矛盾纠纷化解效率。
优化便民举措,提升服务质效
“以人民为中心”是“枫桥经验”历久弥新的关键所在。西宁各人民法庭充分发挥贴近群众优势,不断完善便民服务体系,推行“一站式”诉讼服务,实现接待、咨询、立案“一条龙”办理。依托移动微法院等平台,全面推广网上立案、跨域立案、线上缴费等数字化服务,让群众足不出户即可完成诉讼流程。
针对辖区特点,各法庭推出特色服务:湟中区法院各法庭配备远程调解终端,实现“指尖调解”;大通县法院塔尔湾人民法庭在两镇三乡设立60个司法服务联络点,打通司法服务“最后一公里”;湟源县法院拉拉口人民法庭创建“无讼村”示范点,实现矛盾纠纷源头治理。
融入基层治理,共建和谐社会
人民法庭是参与基层社会治理的重要力量。西宁各法庭在审判中坚持能动司法,不仅注重个案解决,更深入分析案件背后的社会治理问题,及时向相关部门提出司法建议,助力依法行政、科学决策。通过主动排查矛盾隐患,提前介入纠纷调解,推动形成“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的治理格局。
在实践中,城东区法院东川人民法庭指导制定村规民约,促进村民自治;城中区法院总寨人民法庭与镇政府建立“安居总寨”联动机制,实现辖区社区、行政村法治共建全覆盖;湟中、大通、湟源等地法院针对赘婿家庭离婚纠纷特点,建立协同调解与审判机制,有效防范矛盾升级,维护社会稳定。
强化基础建设,锻造过硬队伍
西宁法院坚持强基导向,持续加强人民法庭建设。通过选派政治素质高、业务能力强的年轻干警充实基层,选优配强法庭庭长,并推进干警轮岗交流,全方位提升队伍政治素养与司法能力。同时,逐年加大法庭建设投入,完善信息化办案系统,改善办公生活条件,强化安全防范措施,为法庭工作高效开展提供坚实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