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衡阳三年糊涂账七小时明白结
一场僵持三年的农村自建房装饰装修合同纠纷,在承办法官历时七个半小时的现场勘察、核算与耐心调解下,实现从“针锋相对”到“当场兑现”的圆满化解。
装修烂账成“心结”
“工程费按多少核算?”“瓷砖出现脱落怎么算?”这些看似琐碎的装修细节,却成了同村村民申某和王某之间长达三年解不开的“死疙瘩”,信任的裂痕在反复争执中越拉越大。
三年前,出于乡邻情谊和信任,村民申某将自家新房的装修工程交给了同村的王某。双方未签订书面合同,也未明确约定工程计价标准及费用,这为日后的纷争悄然埋下隐患。工程完工后,双方因工程量认定、材料费核算等问题“杠”上了,互相争执不下,经多次协商后仍未能达成一致意见。一纸“烂账”成了两人共同的“心病”,矛盾逐渐恶化,昔日和睦的邻里关系蒙上厚厚的阴影。
现场“较真”算清“明白账”
如何解开这个缠绕三年的“死结”?衡阳县洪市法庭承办法官没有选择在审判庭里“坐堂断案”,而是决定把法庭“搬”到争议的源头——走进那栋装修完毕却矛盾重重的四层小楼。
盛夏午后两点,热浪灼人。为彻底解开症结,针对双方争议焦点,承办法官走进申某的家,化身“质量监督员”,带着卷尺、施工图纸和计算器,仔细勘察,爬遍四层楼,现场进行逐项核对、计算。
承办法官结合勘察核算结果,从乡情民俗、诉讼成本等多角度出发,引导双方换位思考、互谅互让,并就争议焦点耐心释法明理。在承办法官的努力下,换来双方对工程量的签字确认,为调解夯牢事实基石。
从“红脸”到“笑脸”的转变
事实厘清后,承办法官趁热打铁,立即组织调解。面对这种情况,要真正实现“案结事了人和”,不仅要算清“经济账”,更要讲透“乡情理”,还得划明“法律线”。
房屋出现质量问题,责任划分调解过程一波三折,现场气氛一度剑拔弩张。算清工程量还不够,双方“心结”更需要解开。
针对僵持不下的局面,承办法官没有生硬地背法条,而是邀请当地村干部一道用亲切方言,像拉家常一样,把法律规定、市场惯例掰开了、揉碎了讲。乡音俚语间,生硬的法理转化成了听得懂、能接受的道理,冰冷的法律条文有了人情的温度。
夜幕降临,时间来到晚上九点半,双方当事人自愿达成调解协议。这场长达七个半小时的“持久战”终于迎来终局,在承办法官见证下,申某当场全额支付工程款。夏夜的凉风吹散了午后的燥热,石桌旁,双方当事人围坐在一起,曾激烈争执的手紧紧相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