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吉安中院法官倾力调解家事纠纷绘就吉诉即调新图景

2025-06-27 16:07:24 法治新闻 0
  民主与法制网讯(记者张勇 □黄一帆)日前,江西省吉安市中级人民法院的调解室内,司法温情带来的暖意驱散了往日的紧张。一场曾让继母与子女对簿公堂、争执不休的法定继承纠纷,在法官及助理历时半天的细致调解下,终于尘埃落定。七旬老人周萍(化名)与彭家六位子女持续多年的家庭坚冰被司法的温情彻底融化。依据调解协议,彭家子女偿付周萍7.1万余元,两套安置房归属得以明确,所有关于夫妻共同财产分割及遗产继承的纠葛一揽子解决,真正实现了“案结事了人和”。

  抽丝剥茧,尽职调查厘清千头万绪

  该案源于周萍与彭老先生二十余年的再婚生活。彭老先生于2023年离世,遗留的棚改拆迁利益——两套安置房及补偿款,成为家庭矛盾的导火索。周萍诉请分得遗产,而彭家子女则坚称父亲生前已妥善处置所有财产。双方互不相让,一审判决后双方上诉,矛盾尖锐。

  面对复杂的案情,合议庭并未急于开庭,而是将尽职调查前置。办案团队细致梳理了卷宗材料,发现案件难点重重,涉案房产系彭老先生与前妻婚姻期间共建,涉及前妻遗产份额、彭老先生个人婚前财产部分及与周萍再婚后可能形成的夫妻共同财产权益,法律关系交织缠绕;一审关于遗产范围认定及是否追加第三人承担责任等程序问题也存在争议。法官深知,此案若简单下判,恐难消弭积怨,唯有调解方能解开心结,实现“实质解纷”。

  亲和调解,温情唤醒血脉亲情

  调解过程中,吉安中院将“释法、说理、动情”贯穿全程,承办法官首先采取“背对背”方式,分头与双方深入沟通。

  对彭家子女,法官耐心释明法律规定,涉案房产虽主要源于彭老先生婚前财产及前妻遗产,但在漫长的婚姻存续期间,其管理、维护乃至因棚改带来的潜在增值,周萍作为配偶依法享有相应的权益份额,并非对彭老先生前妻遗产的侵占,而是法律对婚姻关系内贡献的认可。同时,法官也严肃指出,彭老先生生前对部分财产的处置,若确实涉及了本应属于周萍的权益或未分割清晰的遗产份额,其效力有待确认。从亲情角度切入,法官轻声询问周萍:“老人家,彭老生病卧床那些日子,眼前这些孩子们曾在床前轮流照料吧?”一句话触动了周萍的心弦,老人回忆起往事,不禁潸然泪下,对抗的情绪开始松动。

  对周萍,承办法官则温和地引导其理解彭家子女的情感诉求和现实付出,肯定了子女在父亲病榻前尽孝的事实,同时也委婉地提醒周萍,家庭的和睦与相互体谅远胜于一时的得失。同时引用“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古训,引导双方换位思考。

  聚焦症结,创新方案破僵局

  当双方重回谈判桌,焦点集中在补偿金额和房产归属上。因数额差距,气氛再度紧张。此时,法官敏锐抓住双方都希望彻底解决纠纷、避免后续诉累的心理,提出“一揽子”解决方案,将周萍应得的补偿款支付与两套安置房的产权明确登记绑定,确保调解成果即时可履行、无后患。同时,法官助理和书记员高效配合,现场准确核算各项财产权益,提供清晰的计算依据。

  面对僵持,法官助理适时将一杯热茶轻轻推到双方中间,语重心长地说:“账目上的数字可以计算,血脉里的亲情如何衡量?大家静心想一想,彭老在天之灵,最希望看到的是家人为钱财反目,还是子孙和睦、互敬互爱?”朴实而有力的话语,如同重锤敲击在每个人的心上,调解室内陷入了沉思,剑拔弩张的气氛逐渐被理性与温情取代。

  坚冰融化,实质解纷暖人心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持续半天的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析之以法的拉锯式调解,最终,在办案团队的不懈努力下,当事人自愿达成调解协议,彭家子女支付周萍补偿款71,544.71元;两套争议安置房由三个儿子分别继承并办理产权登记;各方就本案再无任何争议。

  签字环节,出现了感人至深的一幕。彭家长子主动上前,轻轻搀扶周萍坐下,低声说:“以后家里有事,您随时说。”周萍眼中含泪,连连点头。当老人枯瘦的手与彭家六位子女的手紧紧交叠在一起时,所有的委屈、怨怼仿佛都在这一刻烟消云散,取而代之的是释然的泪水与和解的暖流。曾经对立的家人,在法官的见证下,找回了那份被纷争掩埋的亲情连接。

  家事审判,断的是财产纠纷,理的是血脉亲情,求的是社会和谐,而足够的耐心、爱心和智慧,将调查、调解、释法融为一体,方是家事审判的真谛。当目送双方满意离开法院时,办案人员疲惫的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声明: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123456@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