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嘉定法院发布暑期未成年人保护手册
据了解,手册中有小A编造“某学校暑期发生重大安全事故”“学校强制学生参加高价补课班”等虚假信息在社交平台及家长群大量转发,导致公众恐慌、学校秩序混乱;小B以“内部渠道办理名校升学”“购买‘保过’辅导资料”等虚假信息为诱饵,骗取学生及家长钱财等五大情形,每一个情形都有配有法官提示和相关法条。
手册中法官从未成年人篇、家长篇、学校篇三个方面提出建议。
未成年人篇:提升“谣言免疫力”,争做清朗“小卫士”,坚持“三不”原则,即不轻信、不泄露、不冲动。遇到,“同学出事住院急需用钱”“高薪兼职”“内部渠道”等可疑信息,要坚持查证,优先通过学校官方渠道、教育局官网等核实真伪,或先联系当事人核实。谣言一旦涉及“骗钱、骗信息、扰乱秩序”,要立刻停止互动,保存证据,立即向家长、老师报告,并通过12321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受理中心、中央网信办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公安机关网安部门官方平台等渠道举报。
家长篇:筑牢“家庭防护网”,当好安全上网“守门人”。坚持“有效监护,科学引导”原则。与孩子签订《暑期网络使用公约》,利用家长控制模式、青少年模式等工具合理设置使用时长,屏蔽不良网站和应用,尽量让未成年人在家庭公共区域上网,便于观察。另外,家长应主动了解孩子暑期的兴趣点,引导其分享遇到的问题,并有针对性地讲解网络谣言、电信诈骗的常见形式。
学校篇:设立前置教育点,打造防谣反谣宣传矩阵。坚持“前期预防,后期响应”原则。暑期放假前组织具有针对性的主题班会或讲座,重点讲解暑期高发的谣言陷阱类型以及应对措施,发放《防谣手册》。建立便捷的反馈渠道,指定邮箱、值班老师,以供学生、家长反馈网络谣言,同时学校应当及时核查反馈信息,确认属实的谣言需在相应范围进行官方辟谣和澄清,并向有关部门举报,形成闭环管理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