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木法院家庭教育指导促暴力父亲认错
在这起特殊的离婚案件中,妻子向法院提出离婚诉求,称丈夫多次对其实施家庭暴力,两个女儿也未能幸免。长期的暴力阴影下,大女儿心理遭受严重创伤,患上心理疾病,被迫休学,整个家庭陷入了痛苦的深渊。
案件审理过程中,承办法官秉持着化解矛盾、保护弱者的原则,耐心组织调解,最终双方达成协议:原、被告调解离婚,两个女儿随母亲一起生活,被告将家中仅有的一套房屋赠与两个女儿供其居住,并定期支付抚养费。
案件虽结,亲子之间的矛盾却依旧尖锐。“爸爸常常打我,看到爸爸我感觉就要窒息了!”听到这样的反馈,承办法官意识到,在办理这起离婚案件时,不仅要引导当事人处理好婚姻关系,更要督促父母做合格家长。若不及时化解父女间的矛盾,纠正父亲错误的教育方式,孩子未来的成长仍将蒙上阴影。
法官通过走访了解到,被告张某幼年失去父亲,母亲改嫁,小学阶段便辍学,其成长过程中缺乏父母的关爱,导致张某在成年后“想管孩子却不会管”,教育方式简单粗暴、教育理念僵化保守。于是,神木市法院依法向这位父亲发出《家庭教育指导令》,责令其在规定时间前往法院家庭教育指导工作站,接受专业的家庭教育指导。
家庭教育指导工作开展前,工作人员让两个女儿填写了《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症状自评量表》,详细了解孩子眼中父亲存在的问题。从女儿的字里行间,清晰呈现出父亲在教育方式、沟通模式等方面的诸多不当之处。
家庭教育指导老师以此为依据,制定了个性化的指导方案,有针对性地对这位父亲展开教育指导。指导过程中,老师从法律责任、亲情伦理、科学教育方法等多个角度入手,让父亲深刻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引导他学会用正确的方式表达爱、履行教育职责。
在接受教育指导后,张某对自身履行监护职责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检讨反思,并表示今后将吸取教训,及时调整与孩子的沟通交流方式,关注其身心健康发展,承担起家庭教育主体责任。
一份《家庭教育令》,带给监护人的不仅是沉甸甸的责任约束,更是一份浓厚的法治关怀。承办法官后续还对《家庭教育令》的贯彻执行情况进行跟踪回访、帮教,引导父母重视亲子陪伴和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