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西宁法院创新多元解纷机制打造枫桥经验新样本

2025-07-23 16:07:26 法治新闻 0
  民主与法制网讯(记者王琪钧 通讯员冯军)近年来,青海省西宁市中级人民法院党组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充分发挥司法职能优势,积极构建“法院+综治中心”矛盾纠纷化解新机制。通过资源整合、机制创新与协同联动,推动矛盾纠纷源头化解、多元共治,为全市社会治理现代化提供了坚实的司法智慧和保障。

  坚持党委领导,主动融合对接综治中心

  西宁两级法院深刻认识到融合对接综治中心的重要意义,切实增强工作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主动融入党委领导下的社会治理大格局。立足审判职能定位,助力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完善法院与综治中心对接机制,整合诉讼服务中心功能,优化工作流程,彰显了全市法院的大局意识与责任担当。

  法院选派资深法官、法官助理及调解能手常驻综治中心,提供法律咨询、纠纷调解、诉调对接、司法确认等“一站式”服务,将群众的“操心事”“烦心事”“闹心事”一站式受理、一揽子调处、全链条解决,推动更多矛盾纠纷在综治中心及时化解。

  目前,全市法院每日有22名审判岗位工作人员入驻市、区(县)综治中心,凭借专业法律知识和丰富经验,为矛盾纠纷解决提供精准指导。2025年1—6月,共参与指导综治中心调解各类矛盾纠纷1504件,切实打通司法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让群众感受到司法的效能与温度。

  多方协同联动,凝聚基层治理合力

  2025年4月,城北区人民法院依托区综治中心多元解纷平台,针对二十里铺镇小寨村8户村民征地补偿款分配纠纷,联合相关部门召开联席会议开展调处,通过“多元联调+司法确认”方式实质化解纠纷,取得良好社会效果。

  全市法院不断加强与各职能部门沟通协调,通过信息共享、联合研判、挂牌督办等机制,推动矛盾纠纷源头预防、前端化解,实现社会治理从被动应对向主动防控、从“单打独斗”向“协同作战”转变。

  城东区人民法院联合区总工会、区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局、区司法局,在区综治中心设立劳动争议调解室,及时化解工资拖欠、工伤赔偿、劳动合同等纠纷。

  湟源县人民法院与县住建、社区等部门高效协同,从政策解读、法律适用到现场调解紧密配合,在县综治中心成功化解5件重大疑难矛盾纠纷。

  创新驱动发展,打造多元解纷新模式

  2025年7月2日,城东区人民法院将庭审“搬”进综治中心,敲响驻区综治中心速裁审判“第一槌”,高效审理一起民间借贷纠纷案件。此次速裁打破传统模式,整合法院速裁团队与综治调解力量,开启基层司法服务新模式。

  全市法院注重纠纷前端化解,依托综治中心搭建多元调解平台,对适宜调解的案件引导当事人先行调解,促使和解以减轻诉讼负累;调解不成的案件则及时转入诉讼程序,确保纠纷妥善解决,实现矛盾纠纷化解“一站式”服务。

  城西区人民法院在区综治中心设立“安居调解室”,累计调解成功物业纠纷、供热纠纷268件。

  大通县人民法院入驻县综治中心以来,调解成功案件1350件,调解成功率保持在90%,既减轻当事人诉累,又节约司法资源,实现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统一。

  “三步工作法”激活解纷“新动能”

  “没想到在综治中心能这么快就解决了我们的纠纷。”这是一起服务合同纠纷当事人的感言。2025年4月8日,城北区人民法院将巡回法庭“搬”进区综治中心,现场审理该案,双方当事人最终握手言和并及时履行。这一案例彰显了司法程序的规范性与调解工作的柔性优势,为同类小额纠纷提供了“调裁一体、高效便民”的解纷范例。

  全市法院推行“普法先行、调解赋能、联席共治”三步工作法。普法先行,坚持“零距离”讲法、“面对面”送法、“接地气”普法,深入社区、农村宣传综治中心功能定位与工作流程,加大解纷途径指引,扩大其在基层治理中的社会影响力和公众认可度;调解赋能,通过“法官带调解员”、入驻法官驻点指导调解、举办全市法院人民调解员能力提升培训班等方式,提升人民调解员及调解组织的业务能力和专业知识,增强纠纷化解专业性;联席共治,建立常态化联席会议制度,与行政机关、行业协会协同发力,形成多元解纷“一盘棋”格局。

  城中区人民法院香格里拉“银铃法官”调解室和福禄巷北社区“芯中蕊力别样红”法官工作站,依托综治中心信息共享、数据互通的联动优势,及时会商研判社区、村所内风险隐患,用“法官讲法理+社区讲情理”促成“小矛盾、小纠结、小疙瘩”就地“一站式”化解。
声明: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123456@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