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衡南三维解纷激活基层治理新动能
专业调解“精准滴灌”,打造“永不打烊”的解纷堡垒
聚焦矛盾纠纷化解的专业性与权威性,衡南县创新“常驻+轮驻”双轨模式,组建“专家型”调解矩阵。在这里,每一起纠纷都能找到对应的专业力量,每一次调解都像“精准滴灌”般直击问题核心。
衡南县设立三大常驻调解工作室——“晓彬说理”工作室(以公职律师刘晓彬命名,发挥法律专业优势)、“先行调解”工作室(由县法院选派退休法官、法律工作者驻点,强化司法衔接)、金牌调解员团队及“两代表一委员调解工作室”(邀请经验丰富的调解能手与代表委员轮值),形成“法律释疑+经验调解+民意汇聚”的立体服务网络。
根据矛盾纠纷类型动态调整,衡南县确保专业力量“随需而动”,真正实现“小事当场调、难事专家调、大事合力调”。比如农忙时节,农业农村局的农技专家会轮驻综治中心,专门调解农资质量、土地流转等纠纷;开学季则有教育局干部驻点,快速处理家校矛盾。
衡南县创新推出“律师说法+代表说理”矛盾纠纷化解工作法。律师从法律角度剖析问题,明确权利义务,为当事人提供法律建议;而人大代表则运用其广泛的群众基础和丰富的社会经验,以情理法相结合的方式,促进双方的理解和沟通。这种工作法不仅增强了调解的专业性和权威性,也提高了调解的效率和成功率,让矛盾纠纷在和谐氛围中得到有效解决。云集街道山河国际小区罗女士与楼上住户王先生因管道渗漏而引发矛盾纠纷,开发商、物业多次调解未果,罗女士无奈找到县综治中心,中心受理后指派公职律师刘晓彬和市人大代表李小春介入调解,仅用半天时间就成功化解这起久悬未决的邻里纠纷。
行业调解“靶向攻坚”,构建“覆盖全域”的专业方阵
针对矛盾纠纷行业化、专业化特征,衡南县整合资源打造“9+15”行业调解共同体。就像给不同“病症”配备“专科医生”,让每类纠纷都能找到最懂行的调解力量。
衡南县聚焦劳动争议、道路交通、医疗纠纷、婚姻家庭等9大高频领域,组建行业性专业调解委员会,由行业主管部门牵头、业务骨干参与,实现“行内人解行内事”,提升调解精准度。铁丝塘镇村民胡先生驾驶机动车被掉落的通讯线缆绊倒而造成人身伤害,衡南县综治中心受理后,迅速将案件交办至道路交通事故人民调解委员会开展调解工作,仅仅两天时间就完成从受理到履行全过程,为当事人节约大量成本。
衡南县联动15个矛盾纠纷调解工作专班,建立“日常驻点+应急召唤”机制,针对突发性、群体性纠纷快速集结,形成“行业+专班”双轮驱动,切实将矛盾化解在“行业链”前端。云集街道和向阳桥街道的某连锁百货超市非正常闭店、老板失联,数十名供货商因大量货款被拖欠情绪异常激动,综治中心迅速启动“应急召唤”机制,召集商务局、市场监管局、属地街道办等单位联合组成专班,展开相关工作。一方面,专班积极安抚供货商情绪,并封存该店的存货仓库,以尽可能减少损失;另一方面,根据反映的情况,联系老板并深入调查闭店的具体原因,协助老板与供货商完成货款清算和兑付。最终,这一突发性、群体性纠纷得以成功化解。
心理疏导“温情赋能”,探索“心治融合”的解纷新径
坚持“调解+心治”理念,衡南县构建“多元主体+预约服务”心理疏导模式。许多矛盾的根源是“心气不顺”,而心理疏导就像“润滑剂”,让解纷过程多了份温度。
衡南县整合总工会、团县委、妇联、法学会等群团组织力量,邀请行业从业者和专职心理疏导师组成“心治联盟”,兼顾专业性与亲和力。
衡南县通过“线上预约+线下服务”方式,为矛盾当事人提供情绪疏导、心理干预等服务,推动矛盾化解从“事理”向“情理”延伸,助力“案结事了人和”。综治中心的心理疏导室针对特殊信访群体,如李某凤、李某云、贺某香等开展心理疏导。这类群体的本质问题是缺乏社会关心与倾听,心理疏导室制定方案,邀请“心治联盟”专家进行疏导,目前该群体情绪平稳,无异常行为。在某超市群体性欠薪纠纷中,心理专班先通过团体疏导缓解员工焦虑,再协同劳动部门讲解权益保障,最终稳定了员工情绪。
从“专业调解”的精准高效,到“行业攻坚”的靶向发力,再到“心理赋能”的温情化解,衡南县“清易解”品牌以机制创新破题、以多元协同聚力,推动矛盾纠纷化解跑出“加速度”、提升“满意度”。下一步,衡南县将持续深化“清易解”品牌建设,让矛盾化解更有速度、治理服务更有温度,为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写下生动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