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其欣化解民生纠纷构建和谐根基
小事大业的奋斗者。年轻人如何能在基层扎下根来,在王其欣身上给出了答案。王其欣从二十多岁初出茅庐的小伙子,到今天“有纠纷,找其欣”成为广大村民的共识,十八年来,他热情不减,走万里路,进千家门,解百家难,为基层百姓提供既有速度又有温度的法律服务。
在调解案件过程中,王其欣总是带着温度为群众服务,设身处地为双方考虑,既坚守法律的底线,又顺应人性的需要,依法依规调解结案。近年来累计成功化解大大小小的矛盾纠纷5000余件,总结出“七心调解二十四法”,同时充分挖掘本土传统文化中的优秀基因成风化人,打造了“和为嬴”社会治理品牌,将大量矛盾纠纷止于未发,化于萌芽,归于人和。
敢于“抗事儿”的排头兵。在服务村居的过程中,王其欣发现,一张张薄薄的村级合同里却藏着不小的风险。有些土地承包合同,写着“30年”“50年”甚至“永久”“长期”,有些权利义务不明确,极易在未来引起纠纷。他向街道党工委建言,探索建立事前防范监管机制,将村级合同纳入法治轨道,由公益法律顾问帮助起草、审查、备案合同,使村级各类经济活动由“事后处理”转变为“事前防范”,有效减少了经济纠纷和损失的发生。目前辖区内的村居经济合同全部纳入法治轨道。
义务普法的宣讲员。在调解纠纷的过程中,王其欣意识到,许多矛盾纠纷的发生大多源于村民不懂法造成的。结合基层的实际情况,王其欣做起了义务普法工作。基层普法不但时间、场合要“接地气”,内容更要“量身定制”。从“田间地头法治课”到“指尖普法”,从“法律赶大集”到“普法夜校”,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都是他不断更新的“普法菜单”,不断创新的普法形式与群众的法律需求更加贴近、更加适应,群众喜闻乐见,普法效果越来越好。近年来,王其欣充分利用周六、周日及工作日八小时以外的时间开展义务普法讲座1000余场,受益群众30万人次。
每一件法律咨询、矛盾调解,背后都是民生冷暖,万家忧乐。王其欣总说:“通过我们的努力把群众的烦心事、操心事化解好了,理顺的是民心民意,密切的是党群关系,构建的是社会和谐,再上升来看,巩固的是我们党的执政根基。虽然干了一些小事情,但这是一份大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