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民生与法网
广告
首页 > 美丽中国 > 正文

【新视界】中国建筑的隐逸风骨
2014-09-24 14:23:14   来源:新产经   评论:0 点击:

  《新产经》杂志  文|许平  有幸从事文物保护工作,更是机缘接触了古建筑的研究,在北方生活了几十年,再看江南的建筑和景色,那种...
  《新产经》杂志

  文|许平

  有幸从事文物保护工作,更是机缘接触了古建筑的研究,在北方生活了几十年,再看江南的建筑和景色,那种温润脱俗对我来说,是一种诱惑。细察起来,皖南的古民居和江南一些有文化理想的现代建筑一样,都有一个共同的精神源头,那便是中国的隐逸文化传统。一般人多认为隐逸只与道家的“道法自然”、“无为”等思想有关,其实儒家最早肯定了隐逸的合理与价值。应当说从先秦“三以天下让”的季札移居此地,隐逸就成为江南文化的一条主脉。

  魏晋时家族承继的学术传统,以及隋炀帝对江南文化的推崇,不过使这种隐逸精神得以彰显。此后,是江南文化张扬的年代。快意山林、寻幽探胜、欢宴交游,成为历代中国人说起江南时的直觉反应。到清代时,满人认为江南文化最具汉人特征,因这里的精致、奢侈都有历史渊源。乾隆更对江南文化爱恨交加,无非是看到了这种隐逸传统使江南的学界精英显得桀骜不驯。明清两代,江南其实代表了中国传统文化和社会形态的巅峰状态,到太平军时才终止了这一切。

  进入现代社会后,人们一度无法找到这种隐逸传统与现代文化的关系,江南文化在世人眼中自然也就衰落了。但建筑中的这种隐逸精神,在江南一带的建筑中依然被保留着。

  实现诗意栖居,历来是隐逸文化的一个追求。有隐逸之骨的雅士,对居所的营造往往到了费尽心机的地步。用这种审美趣味来透视建筑,希望建筑能助人抵达“物有天然之趣,人忘尘世之怀”的境界。

  过去有句话,叫“小隐隐于野、中隐隐于市、大隐隐于朝”,说明隐逸文化有很多源流。如果考察江南建筑对隐逸精神的发现,比较贴切的源头还是白居易的“中隐”观。白居易说,“大隐住朝市,小隐入丘樊。丘樊太冷落,朝市太嚣喧。不如作中隐,隐在留司官。”大隐虽有大名大禄,却有离道害命之忧;小隐虽能独善其身,却又难免窘困孤独,中隐即可免于太多凡俗事务或庙堂侵扰,又可寄情山水、唱酬诗文,以获心灵的舒适自由。

  白居易有许多诗文,津津乐道的便是这种心静恬淡、超然物外的中隐心态。比如“不斗门馆华,不斗园林大,但斗为主人,一坐十余载”、“仰观山,俯听泉,旁睨竹树石云”,体现的都是这种充满灵性的居住观。拳山也好,勺水也罢,营造的都是超然实物之外的一种审美意趣。如今,江南一带有些现代建筑作品,也开始追求这种有生机的人文情怀,,似乎是在发掘一种有现代意识的新隐逸精神。

  “风骨”一词,过去多用来说人、说画、说文,我们用它来品建筑,也有几分贴切。在论及为文之道时,“风骨”是文章的内在之气,它指充沛清峻的情感之气,也指深沉坚定的志气之气,“骨”是坚实遒劲、骨鲠有力的言辞,有了风与骨融会贯通,文章才能真正打动人心。

  其实做建筑和写文章也是一个道理,建筑如果找到了一种精神源头,就会在建筑的情趣和空间上体现出新的美学追求。

相关热词搜索:新视界 风骨 中国

上一篇:【新视界】粮食的烙印
下一篇:银幕上的中国:国家与人民的礼赞——历年国庆献礼片巡礼

分享到: 收藏
评论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