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民生与法网
广告
首页 > 网络舆情 > 正文

【新视界】电影保护月:当绣春刀遇上西洋剑
2014-09-24 13:54:12   来源:新产经   评论:0 点击:

  《新产经》杂志  周炫  电影《绣春刀》最近上映,抛开对女主角刘诗诗演技的争议,影片被普遍认为故事讲得还算流畅,几个男主角刻画...
  《新产经》杂志

  周炫

  电影《绣春刀》最近上映,抛开对女主角刘诗诗演技的争议,影片被普遍认为“故事讲得还算流畅”,几个男主角刻画得也不错,电影里出现的兵器,被网友也评价为“大概连考据狂也说不出太多毛病”。总之,这部电影算得上质量尚可。相比更早上映的大制作《白发魔女传之明月帝国》,以及去年暑假让全国影迷震惊的《富春山居图》,这部作品已然称得上振奋人心的诚意之作。

  对于走进电影院的观众而言,其消费诉求并不复杂——期待的不过是讲一个好的故事。如果故事讲得算不上精彩,至少也讲得条理通顺,逻辑清楚。《红楼梦》级别的旷世经典固然世间罕有,至少也要弄个民间话本,然后唾沫横飞地讲得动人点。精神洗礼似言之过重,然而掏了几十块电影票后觉得物有所值,无论如何不能算是过分的要求。

  然而,这个愿望似乎并不容易实现。即便不以部分烂片、雷片以少概全,同样无法否认的是,近年来呈现在大银幕上、享受着排片排档力推的作品,往往让人大跌眼镜、呆若木鸡。再以去年的话题热点《富春山居图》为例,甫一上映,就立即把由国外引进的《疯狂原始人》挤下档期。《疯狂原始人》在豆瓣上的得分为8.9,反观成功“上位”的《富春山居图》,仅为可怜兮兮的2.9。甚至不少网友宣称,若不是豆瓣没有负分评价,这部影片的分数将更加不堪入目。然而,就是这部豆瓣得分仅为2.9的作品,还是交出了2.9亿的票房成绩单,《疯狂原始人》则在紧急停映后,票房遗憾止步4亿。这让人不得不想到传说中的“国产电影保护月”,虽然在可以查到的官方文本中,似乎无法直接查到这个词。然而,它确确实实存在于中国的电影产业中。

  一块电影银幕,呈现其上的不只是简单的一部影片,背后实则为商业的厮杀、文化的较量、艺术的交锋。与国外已经相当成熟的电影工业体系相比,国内电影业无疑尚在蹒跚学步之中。在传统电影产业强国已经将类型片玩得相当精熟之时,我们还在上下求索,在国际化的竞争中不得已将更多的精力放在以行政力量保护本土制作上。如此下去,中国电影到底能走得多远?

  与我们一海之隔、同处儒家文化圈的韩国,其影视产业的发展脉络似可为我们提供某些借鉴。2014年,新韩流在中国电视银屏上掀起的热潮令人侧目,长腿美貌的“继承者们”红了,来自星星的“都教授”也火了。相比风靡万千大众的电视剧,韩国电影的形象似乎低调许多,但这无碍于我们对其关注与研究的意义。

  不少人认为,韩国电影的高速发展,离不开韩国政府对本土电影的政策保护。韩国自上世纪50年代起实行保护本国电影产业的政策,“银幕配额制”作为代表性措施,确实曾给当时的韩国本土电影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但是,这种被动式的保护手段,仅仅作为一种过渡的方式,显然不足以促成韩国电影的发展壮大。而后,韩国政府的政策重心从单纯的被动保护,转移到对国内电影工业体系的精心培育,强有力地扶持本土电影产业发展。在这个过程中,银幕配额制逐渐松动,1985年以后,尚且规定每年义务上映本土电影146天以上。1996年配额即减少为106天。到了2006年,这个数字就缩减至73天。由于每年韩国制作的本土电影数额已经在80部以上,银幕配额制在事实上已经不具有任何意义。

  从保护到扶持,与韩国本土电影从依赖政策到独立发展的轨迹相辅相成。对于韩国电影来说,银幕配额制只不过是在一开始保护了暂时无力对抗欧美大片的本土电影。废除了电影审查制度,用电影分级制度取而代之,才是韩国电影振兴的前提。除此之外,三星等大企业逐渐投资于电影业,观影环境的改善和数字技术的革新,都是推动韩国电影蓬勃发展的动力。这个过程,韩国电影走了半个多世纪。从开始的紧张谨慎,“呵护备至”,到后来的开放自信,大力扶持,在这个过程中,有才华的韩国电影人不断涌现,并在这个环境里如鱼得水地生存,恣意地挥洒才华,绽放光彩。

  自然界中的一切高级物种,都会教会弱小的后代学会自我觅食,分辨天敌的生存技巧。在这个过程,不适应环境者无可避免地将将悲凉地死去,同时亦会有强壮的后代生存下来,并茁壮成长,进而整个物种的优秀基因得以完善地保留,并在漫长的时光里继续完成自我优化。几个世纪前,人类即已从自然和社会科学的诸多成果中悟出了“优胜劣汰”的生存定律,反观人类社会中的各种行业,大抵亦循此迹。纯粹的行政保护,既有其时代背景,亦有其自身无法破解的局限性。此外,归根结底电影产业隶属于文化产业,在特定的政治、社会条件下确实存在一定的特殊性。因此,特定环境下的某种保护必不可少,然而电影产业本身发展壮大并完全仰赖于此。应该看到,本土电影应是本国的精神文化与消费习惯最佳的映射载体,这决定了受众对于本土电影的需求客观存在,这本应是中国电影行业利润的巨大来源点,西方大片或可带来暂时的感官冲击,或可满足本国受众对于异域文化的求知与猎奇,而本国受众最核心的精神消费需求,还有赖于本土电影的发展壮大予以满足。

  面对西方成熟的电影工业体系,面对欧美电影大片的“西洋剑”,中国本土电影也理应有自己的“绣春刀”。只是希望,能让这把“刀”更锋利,更霸气的一天早日到来,毕竟,在无微不至到控制过度的环境掌控下,再锋利的刀都会钝掉,只有竞争中的不断磨砺,才是中国电影产业发展的必经之途。

相关热词搜索:西洋 新视界 电影

上一篇:“郭市长”去哪里了?透视洛阳副市长“失联”的背后
下一篇:【转型中国】拷问民族的祭奠

分享到: 收藏
评论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