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资产解冻类诈骗会做牢吗
一、民族资产解冻类诈骗会做牢吗
民族资产解冻类诈骗会被追究刑事责任,可能会入狱服刑。此类诈骗以非法占有为目的,通过编造国家相关政策、项目等虚假信息,诱骗受害人投入资金,侵害公民财产权益,破坏社会经济秩序。
依据刑法规定,诈骗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构成诈骗罪。若涉及民族资产解冻类诈骗,达到相应定罪数额标准,将面临刑事处罚。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具体量刑会结合案件实际情况,包括诈骗金额、犯罪情节、犯罪人认罪态度等综合判定。
二、合同诈骗罪与诈骗罪的案件认定
合同诈骗罪与诈骗罪在案件认定上存在区别与联系。
从联系看,二者本质都是以非法占有为目的,通过欺骗手段骗取他人财物。
区别方面:
首先,犯罪手段。合同诈骗罪发生在经济合同的签订、履行过程中,借助合同这一形式实施诈骗;而诈骗罪手段更为宽泛,不局限于合同领域。
其次,犯罪主体。合同诈骗罪主体可以是个人,也可以是单位;诈骗罪主体只能是个人。
再者,侵犯客体。合同诈骗罪不仅侵犯公私财物所有权,还破坏市场经济秩序;诈骗罪主要侵犯公私财物所有权。
在认定案件时,关键在于审查行为发生的背景是否围绕合同展开,以及行为人的主观故意、客观行为表现等。若行为是在正常市场交易、签订履行合同环节实施欺骗,且破坏市场秩序,倾向于认定合同诈骗罪;若只是单纯以欺骗手段骗取财物,与合同关系不大,则认定为诈骗罪。需综合全案证据,准确认定罪名,确保司法公正。
三、民族资产解冻类诈骗立案标准
民族资产解冻类诈骗是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利用人们对民族资产解冻等虚假信息的轻信,通过编造故事、虚构项目等手段,诱骗受害人缴纳费用或投入资金。
此类诈骗立案标准如下:
一是从数额上看,根据相关司法解释,诈骗公私财物价值三千元至一万元以上,属于“数额较大”,达到该标准公安机关应予以立案追诉。不同地区因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具体数额标准可能有所不同。
二是虽未达到数额标准,但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也应当立案:通过发送短信、拨打电话或者利用互联网、广播电视、报刊杂志等发布虚假信息,对不特定多数人实施诈骗的;诈骗救灾、抢险、防汛、优抚、扶贫、移民、救济、医疗款物的;以赈灾募捐名义实施诈骗的;诈骗残疾人、老年人或者丧失劳动能力人的财物的;造成被害人自杀、精神失常或者其他严重后果的。只要符合上述情形之一,即便诈骗数额未达“数额较大”标准,同样会被立案追究刑事责任。
以上是关于民族资产解冻类诈骗会做牢吗的相关回答,如您正遇到法律难题不知道怎么解决?或者实在找不到合适的律师,请点击咨询按钮,可以根据你的大概情况为匹配到最合适的本地专业律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