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法离职工资发放规定及违法
一、劳动法离职工资发放规定及违法
劳动者离职时,工资发放有明确规定。
工资应当以货币形式按月支付给劳动者本人,不得克扣或者无故拖欠劳动者的工资。离职时,用人单位应在解除或终止劳动合同时一次付清劳动者工资。如果双方有约定支付周期且不违反法律法规,依约定执行。
违法情形主要有以下几类:一是未按照劳动合同的约定或者国家规定及时足额支付劳动者劳动报酬。例如,随意降低工资标准发放,或者拖延发放时间。二是用人单位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支付劳动者工资。这严重损害了劳动者获取基本劳动报酬的权益。三是用人单位安排加班不支付加班费。劳动者按照单位要求延长工作时间或在节假日加班,单位应依法支付相应加班费。
若用人单位存在这些违法行为,劳动者有权通过合法途径维护自身权益。可先与用人单位协商解决;协商不成的,可向劳动监察部门投诉,由其责令用人单位限期支付;逾期不支付的,责令用人单位按应付金额百分之五十以上百分之一百以下的标准向劳动者加付赔偿金。劳动者也可直接申请劳动仲裁,对仲裁结果不服还能向法院提起诉讼。
二、实习生转正,没签合同,要离职
实习生转正后未签合同便打算离职,在此种情形下需关注以下要点。
从法律层面而言,用人单位自用工之日起即与劳动者建立劳动关系,即便未签订书面劳动合同。实习生转正后,双方已构成事实上的劳动关系。
关于离职流程,虽未签合同,但也应遵循一定规范。通常建议提前合理时间以书面形式告知用人单位,例如提前三天(试用期内)或提前三十天(正式员工,转正后即属此类),清晰表明离职意愿。书面通知最好通过有效方式送达,保留相关送达凭证。
在权益保障方面,未签合同期间,劳动者可主张双倍工资。离职时,用人单位应依法支付劳动者实际工作期间的劳动报酬,不得克扣或无故拖欠。若用人单位拒绝支付工资或存在其他侵害劳动者权益的行为,劳动者可收集能证明劳动关系的证据,如工作证、考勤记录、工资发放记录等,通过向劳动监察部门投诉或申请劳动仲裁等合法途径维护自身权益。
三、合同到期不办离职手续有何影响
合同到期后不办理离职手续,会产生多方面影响。
对于劳动者而言,首先,可能影响后续就业。新用人单位通常要求求职者提供离职证明,未办理离职手续则无法获取,可能阻碍入职新单位。其次,社保和公积金处理受影响。不办理离职,原单位可能继续缴纳或停止缴纳,继续缴纳会产生费用纠纷,停止缴纳则会造成社保、公积金断缴,影响劳动者医保报销、购房资格、积分落户等权益。再者,未办离职手续可能导致工资结算存在隐患,原单位可能因手续未完成而暂扣部分工资。
对于用人单位来说,若员工合同到期不办离职手续,会使人力资源管理流程不顺畅,增加管理成本。而且可能面临一定法律风险,如员工以未办理离职手续为由,主张单位存在劳动关系,要求支付工资、经济补偿等。
因此,合同到期后,用人单位和劳动者都应及时按照规定办理离职手续,明确双方权利义务,避免不必要的麻烦和纠纷。
以上是关于劳动法离职工资发放规定及违法的相关回答,如您正遇到法律难题不知道怎么解决?或者实在找不到合适的律师,请点击咨询按钮,可以根据你的大概情况为匹配到最合适的本地专业律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