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保候审十大误区有哪些

2025-07-14 10:20:50 法律知识 0
  取保候审十大误区有哪些?取保候审存在十大误区,包括认为取保就没事、申请必批准、仅律师能申请等。实际上,它是强制措施,案件会继续推进,申请需综合考量,且在遵守规定下可正常生活工作,各阶段都能申请。具体详细内容和民生与法治网小编一起来看看。

   一、取保候审十大误区有哪些

   取保候审十大误区如下:

   1. 认为取保候审就没事了。实际上取保候审只是一种强制措施,并非最终处理结果,案件仍会继续侦查、起诉和审判。

   2. 以为只要申请就能取保候审。司法机关会根据案件具体情况、犯罪嫌疑人的社会危险性等因素综合判断是否批准。

   3. 觉得只有律师能申请取保候审。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及其法定代理人、近亲属也有权申请。

   4. 错误地以为取保候审期间可以随意离开居住地。未经执行机关批准不得离开所居住的市、县。

   5. 认为被取保候审后不能工作。在遵守规定的前提下,可以正常工作。

   6. 觉得同案犯都能取保候审。是否取保候审取决于个人情况,并非同案犯都符合条件。

   7. 以为保证金会被全部没收。只要遵守规定,期满会退还保证金。

   8. 认为取保候审后不会再被羁押。如果违反规定或出现新情况,可能会被重新羁押。

   9. 觉得只有缴纳保证金才能取保候审。还可以选择提供保证人的方式。

   10. 错误认为取保候审只能在侦查阶段申请。在审查起诉和审判阶段也能申请。

   二、取保候审几个月有效果吗

   取保候审的效果不以几个月来衡量,它是一种刑事强制措施,在整个适用期间都有其法定效力。

   取保候审的作用体现在多方面。其一,被取保候审人在候审期间能在相对自由的环境里生活和工作,可照顾家庭、维持生计,避免因长时间羁押对个人及家庭造成过度负面影响。其二,在司法程序推进过程中,能保障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合法权益,防止不必要的长期羁押。

   只要在取保候审期间,被取保候审人遵守相关规定,如未经执行机关批准不得离开所居住的市、县,住址、工作单位和联系方式变动时在规定时间内报告等,该措施就持续有效。若违反规定,可能会被取消取保候审,重新羁押。

   所以,取保候审并非以几个月来判定是否有效果,只要符合条件且在规定框架内,它在整个期间都能发挥保障当事人权益、保证诉讼顺利进行的作用。

   三、取保候审不撤案怎么解决

   取保候审不撤案可按以下方法解决:

   第一,了解案件进展。与承办案件的司法机关沟通,询问案件不撤案的原因和目前所处的阶段。若因证据收集尚未完成、案件侦查复杂等合理原因,应给予一定时间等待。

   第二,申请解除取保候审。若取保候审期限届满,案件仍未撤案,可依据法律规定,向司法机关申请解除取保候审措施。

   第三,提出申诉或控告。若认为不撤案不合理,如无犯罪事实却未撤案,可向该司法机关的上级机关、人民检察院等相关部门提出申诉或控告,要求其监督并纠正。申诉或控告时,需准备充分材料,包括能证明自身无罪或不应继续追诉的证据等。

   第四,聘请律师介入。专业律师可凭借其专业知识和经验,为当事人分析案件,与司法机关沟通协调,依法维护当事人合法权益。

   以上是关于取保候审十大误区有哪些的相关回答,遇到相似问题不要慌,点击咨询快速找到专业、合适的律师,深度沟通法律需求,快速获得解答!
声明: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123456@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