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行政诉讼申诉怎么立案的

2025-07-15 02:40:26 法律知识 0
  打行政诉讼申诉怎么立案的?行政诉讼申诉立案有流程。先准备含申诉状、裁判文书及证据的材料,再确定管辖法院,一般向作出生效裁判的上一级法院申诉,接着提交材料给立案庭接受形式审查,最后法院全面审查,符合再审条件则立案,不符则驳回,要依法操作。接下来民生与法治网小编将为您介绍相关内容。

   一、打行政诉讼申诉怎么立案的

   行政诉讼申诉立案,需遵循一定流程。

   第一步,准备材料。申诉人要提交申诉状,清晰阐述申诉请求、事实和理由,并附上原生效裁判文书。同时,提供能支持申诉主张的证据材料,证据应具备关联性、合法性与真实性。

   第二步,确定管辖法院。依据法律规定,向有管辖权的法院提出申诉。一般来说,通常是向作出生效裁判的上一级法院提出申诉。

   第三步,提交申诉。将准备好的申诉材料递交给法院立案庭。立案庭接收材料后,会对其进行形式审查,查看申诉状格式是否规范、材料是否齐全等。

   第四步,法院审查处理。法院受理申诉后,会进行全面审查。经审查,若认为申诉符合法律规定的再审条件,如原裁判认定事实错误、适用法律错误、违反法定程序等,将裁定再审并立案;若认为不符合再审条件,将驳回申诉。

   需注意,申诉立案有着严格的法律要求和程序规定,当事人应准确把握并依法操作,以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二、行政诉讼是不是六个月过期

   行政诉讼的起诉期限并非绝对的六个月。一般情况下,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的,应当自知道或者应当知道作出行政行为之日起六个月内提出。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

   若因不动产提起诉讼的案件,自行政行为作出之日起超过二十年,其他案件自行政行为作出之日起超过五年提起诉讼的,人民法院不予受理。

   此外,因不可抗力或者其他不属于其自身的原因耽误起诉期限的,被耽误的时间不计算在起诉期限内;因上述以外的其他特殊情况耽误起诉期限的,在障碍消除后十日内,可以申请延长期限,是否准许由人民法院决定。所以,要准确判断行政诉讼起诉期限,需结合具体情形及相关法律规定综合确定。

   三、民事和行政诉讼之间怎么区别

   民事和行政诉讼存在多方面区别:

   主体方面,民事诉讼主体是平等的自然人、法人或其他组织;行政诉讼一方必然是行政机关或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另一方是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双方地位不平等。

   目的方面,民事诉讼旨在解决平等主体间的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纠纷;行政诉讼目的是解决行政相对人对行政机关具体行政行为不服引发的争议,监督行政机关依法行政。

   举证责任方面,民事诉讼遵循“谁主张,谁举证”原则,主张方需提供证据证明自己的诉求;行政诉讼中,一般由行政机关承担举证责任,需证明其作出的行政行为合法。

   适用法律方面,民事诉讼主要依据民事法律法规;行政诉讼则以行政法律法规为依据。

   程序方面,民事诉讼程序相对灵活,当事人可自行处分权利;行政诉讼中行政机关不能随意处分职权,程序相对严格。

   以上是关于打行政诉讼申诉怎么立案的的相关回答,如您正遇到法律难题不知道怎么解决?或者实在找不到合适的律师,请点击咨询按钮,可以根据你的大概情况为匹配到最合适的本地专业律师。
声明: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123456@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