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新昌人大四门法则破解移民安置难题
开门接待:沉下去摸清民情“家底”
“不能等着移民上门,要主动沉下去做调查研究。”早在镜岭水库移民安置动员大会召开100天前,镜岭镇人大便启动了“代表走村入户”行动方案,70名县镇两级人大代表深入移民家中,系统摸排村情民意、家庭组成、社会关系、矛盾纠纷等基本情况,在多轮全覆盖走访中掌握民情。
在库区各个村的人大代表联络室里,“一人一本账、一户一预案”分门别类、整齐摆放,累计帮助移民工作组梳理有效信息3万余条。其中,里镜屏村移民潘富朝,已经离家几十年,处于“失联”状态,多名镇人大代表依托联络室“一户一档”,找到了其4年前的返乡线索,最终在别的城市街道上找到了正在打扫卫生的潘富朝,确保“签约不落一户”。
上门调解:用真情解开移民“心结”
调解纠纷是做好移民安置工作的重要保障,镜岭镇人大统筹县镇两级人大代表资源,让经验丰富、威望较高、办事公道的代表下沉到村级联络室,尤其发挥本村代表“人熟、地熟、事熟”优势,因户施策化解矛盾。
新昌县人大代表潘香花主动请缨,驻点潭角村联络室接待移民,凭借其当地人的优势,成功调解10余个重难点户。其中,塘北村一移民户有着20多年的信访经历,长期拒接电话、拒不开门。接下“签约难题”军令状后,潘香花与镇人大代表潘柏�拧⒍⊙橇�一起,充分挖掘“同村资源”,辗转多地联系该移民户的亲人,上门走访38次,为移民户想点子、办琐事、解难题,最终打开心结、完成签约。
闭门磋商:架起供需对接“桥梁”
围绕移民安置工作,镜岭镇人大创新搭建代表履职平台,通过打造人大代表巡回联络站,不断深化“双岗建功”行动,特别设置“闭门磋商”机制,通过“群众点单、平台派单、代表接单”,进行分门别类、因势利导,针对“开门”“上门”产生的难题,开展集思广益的攻坚行动,持续探索路径并总结经验。
镜岭镇人大代表李立沛本着“始终把移民当自家人、移民事当自家事”的办事原则,为移民工作组调解了许多难事。在巡回联络站驻点后染村时,一村民提出分户要求,意图让两个儿子各拿一处宅基地,但在刚性政策下,分户条件不达标,且因宅基地分配问题产生了家庭矛盾。李立沛与其他代表一起磋商,充分考虑该户人员数量及结构组成,并结合实际房屋面积,在联络室协调各方开展10余次碰头会,最后达成了最优方案,实现“事心双解”和移民利益最大化。
出门监督:让阳光照亮安置全程
公平公正是移民最关心的事。镜岭镇人大坚持问题导向,定期组织县镇两级人大代表对民生配套工程进行视察监督,推动县移民安置指挥部先后制定9项“政策补丁”;创新建立库区“巡回联络站”制度,加大全过程、全方位的监督,以公平公正公开的方式全面推行阳光征迁,让群众对移民安置工作放心安心暖心。
从移民房屋的测绘、评估、认定到公示、确认、签约,70名县镇两级人大代表嵌入到80个移民工作组中,监督每一道流程的合法合规性。尤其在集体资产处置环节,代表深度参与到库区各村“五议两公开”中,对村务公开、财务公开进行监督,补偿明细的公开化、透明化深入人心,让公平正义成为移民安置工作的主旋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