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韶山综治中心成功调解12年宅基地纠纷
“三级联动”织密一张网
邹某的烦心事能最终解决,得益于韶山市精心构建的市、乡(镇)、村(社区)三级综治体系。在市级,综治中心由市委政法委牵头,是风险防控和纠纷调处“指挥部”;在乡镇,综治中心整合派出所、司法所等力量,有了“一站式”服务大厅;在最基层的村(社区),依托党群服务站,“书记主责+网格员驻点”的模式,让治理触角延伸到每家每户。
“感觉像有了‘主心骨’。” 一位参与调解的网格员回忆,“这事复杂又纠缠,但我们知道背后有乡里、市里整个体系在支撑。” 目前,韶山全市配备专职人员超200名,联动千余名网格员、驻村辅警,织就了一张“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的精密治理网络。正是这张网的快速反应和协同联动,让邹某的难题不再是“无解”。
“多元化解”激活一盘棋
十二年的“硬骨头”怎么啃?韶山冲派出所民警联合韶山乡综治中心、湘韶村委组成调解专班。“多次上门,光听诉求就记满了几本子。” 一位参与民警说,“症结在土地界限,但根子在长期积怨的心结。”
调解一度陷入僵局。关键时刻,综治中心的“融合”优势显现。中心迅速协调司法所释法析理,自然资源部门现场勘界定分止争,更巧妙借助湘韶村“乡贤”在当地的影响力,从情理入手拉近距离。“多股绳拧成一股劲,让双方看到了诚意和办法。”最终,在多方共同努力下,僵局被打破,双方各退一步,达成和解协议。
这并非孤例。今年以来,韶山市综治中心聚焦矛盾纠纷化解,成效显著。特别是在婚姻家庭领域,共排查化解矛盾149件,调解成功率达96%,30余起复杂纠纷被统筹化解于基层。
“机制创新”提升内动力
如何让好经验可复制、可持续?韶山市综治中心在机制创新上持续发力。
风险预警更“智慧”,建立“红黄蓝”三色分级管理体系,对风险隐患精准识别、动态管控。
解纷路径更“通畅”,深化“法官驻点指导”“调解优先+司法兜底”机制,推动治理体系从的“物理整合”向深度协同联动的“化学融合”升级。
能力建设更“扎实”,韶山市综治中心与司法局联合开展人民调解业务培训,不仅邀请法律专家,更注重挖掘本地“土专家”的实战经验,提升调解员队伍专业素养。
运转流程更“规范”,出台配套方案细则,搭建信息共享平台,落实“日调度、月总结、季例会”工作机制,制定清晰的矛盾纠纷调解流程图,加大排查频次,确保对突出矛盾风险早发现、早研判、分类办。
“法律服务”打造“解忧站”
针对群众日益增长的法律服务需求,韶山市综治中心创新设立“法律咨询服务室”,组织全市政法单位、法学会及律师事务所力量,建立法律工作者轮值制度。
每周一、周四,政法单位的法制骨干、法学会专家、执业律师准时“坐诊”。群众前来咨询法律问题,不仅能得到专业解答,还能现场参与调解、接受普法宣传。更重要的是,它打通了“咨询、调解、诉讼引导”全链条,对复杂纠纷,法律工作者协助法院和调解委员会建立“诉调对接”机制,引导群众选择最合适的解决途径,显著提高了调解成功率和群众满意度。这个“解忧站”,正成为基层法治服务的新亮点。
从化解邹某十二年的邻里积怨,到系统提升基层治理能力,韶山市综治中心通过规范化建设与机制创新,正悄然擦亮民生幸福的“韶山底色” 。它用一个个具体的“小切口”,诠释着新时代“枫桥经验”的本地化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