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女监引入非暴力沟通重塑服刑人员心灵
聚焦沟通障碍,预防矛盾冲突
浙江省第二女子监狱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立足矛盾源头预防,精心设计8节“非暴力沟通”心理健康标准课程,并以分监区为单位铺开授课,有目的、有针对性地教授罪犯沟通技巧,通过“观察、感受、需要、请求”四要素,引导罪犯构建“非暴力沟通”表达习惯。
在此基础上,将矛盾化解的工作重心由过去的“事后灭火”转向“事前干预”,精准聚焦人际关系不佳、矛盾多发的罪犯,通过开展“非暴力沟通”主题系列团辅搭建团体互助平台,通过身边案例引导罪犯学会区分事实和想法,帮助她们在日常改造中更好地识别和理解他人的情感,做好自我情绪管理,有效减少暴力冲突,逐渐形成“有话好好说”的良好氛围。自该项目实施以来,今年监内囚囚矛盾发生率同比下降28%。
聚焦专业高效,搭建人才队伍
浙江省第二女子监狱始终坚持健全罪犯矛盾诉求多元化解机制,建立矛盾化解两级(监狱、监区)人才库,在成员挑选上突出“适配性”,吸纳拥有国家心理咨询资格证书的民警以及具备一定调解能力的民警入库,由监区级人才库民警负责罪犯日常心理矫治、矛盾就地化解、预警上报,由监狱级人才库民警负责复杂个案指导和对民警的培训督导。
按照专业化培养目标,监狱主动引外智“强根基”,邀请浙江师范大学心理学专家开展深度业务培训,为骨干民警系统解析“非暴力沟通”的理论内核与实践技巧;与社会心理咨询服务机构建立合作,由专业心理咨询师定期对民警开展专项课程精微训练、开展疑难个案研讨,更好地帮助民警提升素质能力。同时,重内育“促转化”,着力推动内部能力沉淀,通过调研、沙龙等形式广泛征集项目实施过程中的意见建议,组建民警团队围绕课程研判、课程设计、理论授课、实操难度等方面共同打磨全套标准化教学课件。
聚焦持续发展,延伸项目成果
浙江省第二女子监狱主动融入社会治理体系,延伸“非暴力沟通”课程实践成果,努力化解罪犯与受害人、社会、家庭的矛盾,构建社会支持体系。罪犯余某在入狱前强势干预儿子填写高考志愿,导致服刑后母子关系冰封3年,通过“非暴力沟通”学习后,余某理解了“同理心”的深层内涵,随即含泪写下道歉信,并收到了儿子真诚且暖心的回应,重新修复了家庭关系,为余某后续的改造坚定了信心。
同时,监狱结合心理矫治方法,积极提升罪犯心理健康水平,及时引导罪犯针对犯罪事实进行回溯,正视对被害人的伤害,通过克服心理障碍,树立积极态度,主动向被害人寄送道歉信,或在能力范围内积极履行财产刑。在维护司法权威的同时,有效促进罪犯与被害人和解、修复社会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