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模范法官边晓斌29年坚守司法为民倒在执行一线
时间回到2023年12月 14日,江苏省仪征市人民法院的空气仿佛凝固成了铅灰色。该院党组副书记、常务副院长边晓斌在烂尾楼现场勘查时,因防护板断裂从5米高处坠落,49岁的生命永远定格在了执行现场一线。当日清晨他还在调解室里为租赁合同纠纷释法说理,上午刚敲定和解方案便奔赴工地。“这个工程我必须去!” 这句他常挂在嘴边的话,成了同事们心中永远的回响。
傍晚时分噩耗传来时,他办公室的灯还亮着。桌上放着刚修改完的《述职报告》,那是他凌晨逐字打磨的成果。605 办公室的座椅空了,可大家总觉得下一秒他会推门进来,笑着说“那个错字找到没”。直到今天,那盏灯的光晕里,似乎还映着他俯身阅卷的身影。
从工人的劳动合同到孩子的入学通知书
边晓斌的办公桌上,一张泛黄的合影总被阳光照亮。照片里,200多名工人围着他笑,背后是历经5年调解终获解决的劳动合同纠纷案卷。2008年,当地一家化工企业突然要求工人改签劳务派遣合同,引发集体维权。刚任民一庭庭长的他主动接下案子,白天在车间听工人吐槽,晚上在办公室翻法条。连工人代表老杨都坦言:“我们带着火气来,他却捧着笔记本耐心等,连喝口水的间隙都在记笔记。”
他独创“阶梯式调解”:先促成企业提高劳务派遣待遇,等2013年新劳动合同法实施,又趁热打铁推动近500名工人签订无固定期限合同。“法律不是冷冰冰的条文,要让工人看见希望。”这是他写在笔记本上的话,也成了他办案的准则。
2022年,宝能小学的停工通知让上千家长揪紧了心。按规定,工程需完成双重鉴定才能移交续建,可这样一来,2024 年9月开学的承诺就要落空。边晓斌在工地上连转了三天,踩着钢筋水泥说:“孩子上学等不起!”他大胆提出“先予执行”,在审委会上据理力争:“如果几百个孩子的入学都不算‘迫切需要’,那法律的温度该往哪放?”
为让方案落地,他带着团队逐个核对施工图纸,连脚手架的安全间距都亲自丈量。当原施工单位出现抵触情绪时,他搬个小马扎坐在工地门口聊:“咱们耽误不起孩子,你看那边小区的灯,家家都亮到半夜 —— 家长们在给孩子改作业呢。”2024年9月,当250名新生背着书包跑进校门,立案庭副庭长刘洁望着教室方向出神:“他总说‘要让法律结果配得上期待’,今天终于成了。”
2025年7月,“全国模范法官”“江苏省优秀共产党员”的荣誉证书送到仪征时,宝能小学的孩子正在上法治课。老师指着课本里“司法为民”四个字说:“有位法官叔叔,为了让你们能上学,跑了无数次工地。”
从破产企业的重生到烂尾楼的新生
苏港造船有限公司的厂房里,生锈的龙门吊曾沉默了7 年。这家企业8次拍卖流拍,258名职工的社保成了“悬空案”。2021年造船业回暖时,边晓斌盯着拍卖公告突然拍板:“把破产清算和招商引资绑在一起!”
这个想法起初遭到质疑,他却拉着开发区干部在车间里画蓝图:“你看这船台,重新启用能带动多少岗位?”为说服债权人,他带着评估报告跑了12家银行,算清“及时变现比拖着贬值更划算”的账。最终,破产财产以高出起拍价 5000万元成交,职工在春节前拿到工资时,特意给法院送来了锦旗 —— 上面“司法为民”四个字,被他细心地挂在办公室最显眼的地方。
他常说:“办案子不能只看卷宗厚度,要看老百姓的眉头松没松。”仪征市区最后一处烂尾楼的处置中,他带着信访干部逐户走访,把业主的诉求记在活页本上:302室老人要加装电梯,501室夫妻担心孩子落户…… 这些琐碎的心愿,成了他推动复工的“指南针”。出事那天,他正是为核实楼体安全情况登上脚手架的,口袋里还揣着业主联名信 —— 那是前一天晚上他逐字修改的回复稿。
法徽背后,那个总把“我来”挂在嘴边的人
2016年6月,女儿中考在即,已经担任4年副院长的边晓斌毅然听从党的召唤,投身援疆事业。
在“仙女后援团”家庭群里,他是会给女儿做五红宴的爸爸,是给母亲揉肩的儿子。援疆那年,他每天给家里打视频电话,镜头里总晃着馕饼:“你们看,这里的面粉比家里的筋道。”可同事知道,他总把馕掰碎泡着开水吃,只为省下时间帮当地法官改判决书。
边晓斌女儿边淑洁说:“爸爸援疆那一年,我正逢中考,家里房子装修,奶奶身体也不好,家里很需要他。三百多个日夜,视频里的爸爸逐渐从憔悴疲惫到眼神明亮,他讲着自己的见闻日常,爸爸对新源的热爱和对援疆工作的兴奋,常常透过屏幕感染着我们。”
边淑洁中考结束后,来到了新源,却发现和爸爸说的不一样。由于水土不服,她上吐下泻,干燥气候导致她出现皮肤红痒。
走进他的办公室,褪色的毛巾、用燕尾夹夹住的牙膏、自制哑铃…… 这些朴素的物件,藏着不为人知的细节。哑铃是用废钢筋焊的,他说“办案子要体力,调解时更要耐力”;牙膏总用到见底,妻子笑着说“他对自己抠,对别人却大方”—— 援疆时看到新源县法院的干警没有食堂,他立刻协调资金建起厨房,连消毒柜的型号都亲自选。
年轻干警都爱跟他出差,因为他会在火车上教调解技巧:“跟当事人说话要弯点腰,你站着他坐着,心里就先有距离了。”简案中心刚成立时,他根据每个人的特长排班,连谁擅长处理邻里纠纷、谁适合化解商事矛盾都记得清清楚楚。如今那些干警已成骨干,可每次遇到难题,还是会习惯性望向605办公室的方向。
29年的法官生涯,边晓斌办理了千余案件,留下了47本沉甸甸的工作笔记,实现“零上访”“零投诉”。他在其中一本笔记本的扉页上写着:“想,都是问题;做,才是答案。”他用一生践行着这句话,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司法为民的真谛,让冰冷的法条有了温度,在法理与人情间架起了一座坚实的桥梁。
“尚义求真”是仪征的城市精神,也是边晓斌做人的底色。“如果每个人都是一颗小星球,逝去的您就是最温暖的那颗。我们知道再也见不到您,但您的引力依然存在。”这是仪征法院青年干警写给他的诗。边晓斌走了,但他对党和人民的赤诚之心,对司法事业的执着追求,将激励着这片土地的法律人不忘初心,勇毅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