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止劳动合同怎么赔偿到退休年龄
一、终止劳动合同怎么赔偿到退休年龄
劳动者到退休年龄,劳动合同依法终止,一般无需赔偿。
根据法律规定,劳动者开始依法享受基本养老保险待遇的,劳动合同终止。达到退休年龄且已享受养老保险待遇,用人单位与劳动者的劳动关系自然终结,这种情况下用人单位不存在赔偿义务。
不过,如果到退休年龄但未享受基本养老保险待遇,情况则需具体分析。若因用人单位原因导致劳动者无法享受,如未依法为劳动者缴纳社会保险费等,劳动者可要求用人单位承担相应赔偿责任。劳动者可主张用人单位补缴社保,若无法补缴导致损失,可通过仲裁或诉讼要求用人单位赔偿养老金等损失。此外,若用人单位违法终止劳动合同,劳动者可要求其按经济补偿标准的二倍支付赔偿金,经济补偿按劳动者在本单位工作的年限,每满一年支付一个月工资的标准向劳动者支付。
二、终止劳动合同最多补偿多少个月工资
终止劳动合同的经济补偿月数与劳动者在本单位的工作年限相关。
一般情况下,经济补偿按劳动者在本单位工作的年限,每满一年支付一个月工资的标准向劳动者支付。六个月以上不满一年的,按一年计算;不满六个月的,向劳动者支付半个月工资的经济补偿。
劳动者月工资高于用人单位所在直辖市、设区的市级人民政府公布的本地区上年度职工月平均工资三倍的,向其支付经济补偿的标准按职工月平均工资三倍的数额支付,向其支付经济补偿的年限最高不超过十二年。这里所指月工资是劳动者在劳动合同解除或者终止前十二个月的平均工资。
举例来说,若劳动者月工资未高于当地上年度职工月平均工资三倍,在单位工作了 15 年,那么可获得 15 个月工资的经济补偿;若劳动者月工资高于当地上年度职工月平均工资三倍,即使工作年限超过 12 年,最多也只能获得 12 个月工资(按职工月平均工资三倍的数额)的经济补偿。
三、劳动合同不见了怎么办能不能仲裁
劳动合同不见仍可申请仲裁。劳动合同并非仲裁的唯一依据。若劳动合同丢失,可通过其他材料证明劳动关系及相关权益,从而申请劳动仲裁。
能证明劳动关系的材料众多。工资支付凭证或记录、缴纳各项社会保险费的记录可体现双方经济关联;用人单位发放的“工作证”“服务证”等能证明劳动者身份;劳动者填写的用人单位招工招聘“登记表”“报名表”等招用记录,以及考勤记录,也是重要证据。此外,其他劳动者的证言也可作为佐证。
申请仲裁时,需准备仲裁申请书,说明仲裁请求、事实和理由。同时,要收集好上述各类证据材料,以支持自身诉求。仲裁委受理后,会依据双方提供的证据和陈述进行审理。即便没有劳动合同,只要能通过其他证据形成完整证据链,证明与用人单位存在劳动关系及相关权益受侵害,就有较大可能在仲裁中获得支持。
以上是关于终止劳动合同怎么赔偿到退休年龄的相关回答,遇到相似问题不要慌,点击咨询快速找到专业、合适的律师,1对1深度沟通法律需求,3~5分钟获得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