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合同有效或无效的情形有哪些

2025-09-01 03:42:01 法律知识 0
  劳动合同有效或无效的情形有哪些?劳动合同有效需主体、内容、意思表示、形式合法,主体要求双方有资格,内容要合法合规,意思需真实,通常要书面形式。无效情形包括欺诈胁迫、单位免责排权、违法等,由相关机构确认,付出劳动仍应获报酬。具体详细内容和民生与法治网小编一起来看看。

   一、劳动合同有效或无效的情形有哪些

   劳动合同有效的情形:

   - 主体合法,即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具备相应的主体资格。用人单位应是依法成立的企业、个体经济组织等,劳动者需达到法定就业年龄且具有劳动能力。

   - 内容合法,劳动合同各项条款符合法律法规规定,涵盖工作内容、劳动报酬、工作时间等必备条款,且不违背法律强制性规定。

   - 意思表示真实,双方在订立合同时不存在欺诈、胁迫等情形,是自愿、真实地表达意愿。

   - 形式合法,劳动合同通常应采用书面形式。

   劳动合同无效的情形:

   - 以欺诈、胁迫手段或乘人之危,使对方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订立或变更劳动合同。比如用人单位故意隐瞒工作危害,诱使劳动者签订合同。

   - 用人单位免除自己的法定责任、排除劳动者权利。例如合同中约定用人单位可不支付加班费。

   - 违反法律、行政法规强制性规定。如约定的工作时间严重超出法定标准。

   劳动合同无效需由劳动争议仲裁机构或人民法院确认,无效劳动合同自订立时起就无法律约束力,但劳动者已付出劳动的,用人单位应支付报酬。

   二、劳动合同法和劳动法的关系有哪些

   《劳动合同法》和《劳动法》存在密切联系且有所区别。

   联系方面,二者均属劳动法律体系,共同致力于调整劳动关系,保障劳动者合法权益,维护劳动力市场秩序。《劳动合同法》是《劳动法》的特别法,是对《劳动法》中劳动合同相关内容的细化与补充,在法律适用上遵循特别法优先原则。

   区别方面,调整范围不同。《劳动法》调整广泛的劳动关系,涵盖就业、工资、工时、社会保险等众多领域;《劳动合同法》主要聚焦于劳动合同的订立、履行、变更、解除和终止等内容。立法侧重点也有差异,《劳动法》是劳动领域的基本法,关注劳动领域的整体规范;《劳动合同法》着重规范劳动合同双方当事人的权利义务,更侧重于保护劳动者在劳动合同中的权益。

   在实际运用时,处理劳动合同相关问题,优先适用《劳动合同法》;若《劳动合同法》未作规定,则适用《劳动法》。

   三、劳动合同法和劳动法的区别和联系

   《劳动合同法》和《劳动法》存在多方面区别与联系。

   区别上,两者立法宗旨侧重不同。《劳动法》旨在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调整劳动关系、建立和维护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劳动制度、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劳动合同法》更聚焦规范用人单位与劳动者订立和履行劳动合同的行为,构建和发展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

   调整范围有别。《劳动法》调整劳动关系及与劳动关系密切相关的其他社会关系,涵盖就业、劳动合同、工资、社会保险等;《劳动合同法》主要调整用人单位和劳动者之间的劳动合同关系。

   两者联系紧密。《劳动合同法》是《劳动法》的特别法和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劳动法》中劳动合同制度的细化和完善。当两者规定不一致时,依据特别法优于一般法原则,优先适用《劳动合同法》;若《劳动合同法》未规定,则适用《劳动法》。

   总之,《劳动合同法》与《劳动法》相辅相成,共同构建起我国劳动法律体系,为调整劳动关系、保障劳动者权益发挥重要作用。

   以上是关于劳动合同有效或无效的情形有哪些的相关回答,若您有相似法律问题,细节、证据不同,答案也会不同,建议咨询律师,仅需3~15分钟获得专业解答!
声明: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123456@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