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如何判断刑事诈骗还是民事诈骗
一、如何判断刑事诈骗还是民事诈骗
判断刑事诈骗与民事诈骗,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主观目的层面,刑事诈骗中行为人以非法占有公私财物为根本目的,通过欺骗手段意图永久性剥夺他人财产所有权;民事诈骗主要是为在民事活动中获取一定利益,并非绝对不想归还财物或完全非法占有。
行为手段方面,刑事诈骗通常精心设计骗局,手段复杂、隐蔽且具有很强的欺诈性;民事诈骗手段相对简单,多在民事交往范围内,如合同履行过程中的不实陈述。
欺骗程度上,刑事诈骗虚构事实、隐瞒真相程度严重,涉及关键事实,使被害人基于错误认识交付财物;民事诈骗可能存在部分欺骗,但不一定影响整个民事行为本质。
危害后果与法律后果也有区别,刑事诈骗社会危害性大,破坏社会经济秩序,构成犯罪会面临刑事处罚;民事诈骗主要涉及民事纠纷,承担民事赔偿等民事责任。判断时需综合考虑具体案件事实、证据,结合法律规定准确认定。
二、诈骗分子是怎么寻找诈骗对象的
诈骗分子寻找诈骗对象的方式多样。
其一,利用网络大数据筛选。通过分析公开的网络信息,如社交平台资料、购物记录等,了解潜在对象的兴趣爱好、消费习惯、财务状况等,锁定可能容易受骗的人群,例如热衷网络购物的消费者、渴望投资获利的人士等。
其二,采用广撒网策略。通过群发短信、邮件,拨打大量电话,以中奖、贷款、理财等各种借口,向不特定的众多人群发送诈骗信息,只要有部分人回应,便进一步实施诈骗。
其三,精准定位特定群体。针对某些特定行业、年龄段或身份的人群行骗。如针对老年人,以健康养生讲座为诱饵,实施保健品诈骗;针对学生群体,以兼职刷单、助学金诈骗等手段。
其四,社交诱导。在社交平台主动与他人建立联系,获取信任后,编造各种理由实施诈骗。比如伪装成高富帅、白富美,以恋爱之名开展“杀猪盘”诈骗。
其五,利用线下活动。在一些公开场合,如展会、讲座等,收集人员信息,之后针对性地实施诈骗行为。总之,诈骗分子为达目的,会利用各种手段和渠道来寻找目标对象,人们需时刻保持警惕。
三、反诈骗法是否包括打击电信诈骗
反诈骗法涵盖打击电信诈骗。电信诈骗作为诈骗的一种突出且高发的类型,严重侵害公民财产安全与社会秩序,自然处于反诈骗法的规制范畴内。
反诈骗法从多个维度对包括电信诈骗在内的各类诈骗行为进行打击。一方面,在预防环节,要求相关部门、企业采取措施加强宣传教育、防范预警等,提高公众对电信诈骗的认知和防范能力;同时规范通信、金融等行业的运营管理,堵塞可能被诈骗分子利用的漏洞。
另一方面,在惩处环节,明确电信诈骗行为的法律责任,依据诈骗情节轻重等因素给予相应的刑事处罚或行政处罚,让实施电信诈骗的违法犯罪分子受到应有的制裁。此外,对于在电信诈骗案件中涉及的上下游关联犯罪行为,同样依据反诈骗法进行打击,斩断诈骗产业链,全方位遏制电信诈骗的发生。
以上是关于如何判断刑事诈骗还是民事诈骗的相关回答,若您有相似法律问题,细节、证据不同,答案也会不同,建议咨询律师,仅需3~15分钟获得专业解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