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同欺诈是指一方当事人在订立、履行合同过程中,故意隐瞒真实情况或者提供虚假情况,使对方当事人产生误解,从而导致对方当事人做出意思表示的行为。
一、合同欺诈的认定
根据我国《合同法》的规定,以下行为可认定为合同欺诈:
- 故意隐瞒与合同有关的重要事实;
- 故意提供虚假情况;
- 采用威胁、欺诈手段迫使对方当事人作出意思表示;
- 其他违背诚实信用原则的行为。
二、合同欺诈与合同解除
合同欺诈会导致以下法律后果:
- 合同无效。如果合同因欺诈而无效,被欺诈方可以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撤销合同。
- 合同解除。如果合同已经成立并生效,但一方当事人因欺诈行为导致对方当事人严重误解,受欺诈方可以解除合同。
需要注意的是,合同解除与合同无效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合同无效是指合同自始没有法律效力,而合同解除是指合同在成立并生效后,因一定事由而终止。
三、合同欺诈解除合同的条件
合同欺诈解除合同需要满足以下条件:
- 欺诈行为与合同解除之间存在因果关系;
- 受欺诈方在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欺诈行为之日起1年内提出解除合同;
- 合同解除后,受欺诈方有权要求赔偿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