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诈骗犯会不会再来诈骗
一、诈骗犯会不会再来诈骗
无法确切判定诈骗犯是否会再来诈骗。
一方面,存在再次实施诈骗的可能性。一些诈骗犯具有较强的犯意,习惯通过非法手段获取利益,即便被发现过一次,因难以改变这种不劳而获的心理和行为模式,可能会继续寻找新的目标、变换新的诈骗手段实施犯罪。同时,部分诈骗犯熟悉某些人群或领域的防范薄弱点,利用积累的经验再次作案。
另一方面,也有不再诈骗的可能。有的诈骗犯在被法律制裁后,深刻认识到自身行为的违法性和危害后果,真心悔悟,从此改过自新,不再涉足诈骗犯罪活动。此外,随着社会防控体系的不断完善、民众防范意识的普遍提高以及执法打击力度的持续加强,诈骗犯实施犯罪的难度增大,风险提升,这也可能使其不敢轻易再次实施诈骗。总体而言,诈骗犯再次作案具有不确定性。
二、隐婚诈骗属于诈骗吗
隐婚诈骗是否属于诈骗,需视具体情况而定。若以非法占有为目的,通过隐婚手段,虚构事实或隐瞒真相,骗取他人财物达到一定数额,就构成诈骗。
从犯罪构成来看,首先,主观方面需具备故意,即行为人明知自己隐婚并以此实施欺骗行为会使对方产生错误认识并处分财产,且具有非法占有目的。例如,隐瞒已婚事实与他人交往,以恋爱结婚为由索要钱财后消失,这体现了非法占有的故意。
其次,客观方面要有实施欺骗行为的表现,隐婚便是其中一种隐瞒真相的方式,使被害人基于错误认识而交付财物。
再者,诈骗行为侵犯的客体是公私财物所有权。
同时,诈骗公私财物达到一定数额标准才构成犯罪,各地数额标准有所差异。若符合上述条件,隐婚诈骗就属于诈骗犯罪,应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包括可能面临有期徒刑、拘役、罚金等刑罚。但如果仅是隐婚未涉及骗取财物等符合诈骗构成要件的行为,则不构成诈骗。
三、合同诈骗罪赔偿多少钱
合同诈骗罪的赔偿数额并无固定标准,需依据具体案件情况确定。
一方面,赔偿范围通常涵盖被害人因犯罪行为遭受的直接经济损失。比如,因合同诈骗导致已支付的货款、预付款无法追回,为履行合同投入的费用如运输费、仓储费等,以及为挽回损失而支出的合理费用,像律师费、诉讼费等。
另一方面,若诈骗行为给被害人造成了间接经济损失,如预期可得利益的丧失等,在符合法律规定和证据充足的情况下,也可能纳入赔偿范畴。
确定赔偿金额时,法院会综合考量犯罪人的诈骗手段、诈骗金额、被害人实际损失情况、犯罪人的经济状况及退赃退赔意愿等多种因素。犯罪人积极退赃退赔,可作为量刑情节予以考虑;若拒不赔偿,被害人可通过附带民事诉讼等法律途径,要求法院判决犯罪人承担相应赔偿责任,以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以上是关于诈骗犯会不会再来诈骗的相关回答,遇到相似问题不要慌,点击咨询快速找到专业、合适的律师,1对1深度沟通法律需求,3~5分钟获得解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