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扣工资规定有哪些情形
一、克扣工资规定有哪些情形
克扣工资是指用人单位无正当理由扣减劳动者应得工资。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克扣工资情形:
1. 用人单位未按照劳动合同约定支付劳动报酬。比如合同约定月工资5000元,却无故只支付4000元。
2. 用人单位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支付劳动者工资。各地区都有明确的最低工资标准,若企业支付工资低于此标准,即构成克扣工资。
3. 用人单位安排加班却不支付加班费。劳动者按照单位要求加班,单位应依法支付相应的加班费用,不支付则属于克扣工资行为。
4. 用人单位无故扣减劳动者应得奖金、津贴和补贴等。奖金、津贴、补贴是劳动者工资的组成部分,若无正当理由扣减,也构成克扣工资。
5. 用人单位因劳动者依法参加社会活动而扣发工资。例如劳动者依法行使选举权等,用人单位不得扣发工资。
若用人单位存在克扣工资情形,劳动者可通过与单位协商、申请劳动仲裁或提起诉讼等方式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二、克扣工资规定有哪些情况
克扣工资是指用人单位无正当理由扣减劳动者应得工资。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克扣工资相关规定情况:
一是用人单位代扣代缴的个人所得税、社会保险费用、法院判决裁定中要求代扣的抚养费赡养费等,这属于法定代扣情形,不属于克扣工资。
二是因劳动者本人原因给用人单位造成经济损失的,用人单位可按照劳动合同的约定要求其赔偿经济损失。经济损失的赔偿,可从劳动者本人的工资中扣除,但每月扣除的部分不得超过劳动者当月工资的20%。若扣除后的剩余工资部分低于当地月最低工资标准,则按最低工资标准支付。
三是用人单位不得克扣劳动者在法定工作时间内提供正常劳动的工资。如无正当理由,随意扣减员工工资,如以员工迟到、旷工等为由过度罚款、扣发工资等行为,都属于克扣工资的违法情形。劳动者遇到此类违法克扣工资情况,可依法向劳动监察部门投诉或申请劳动仲裁来维护自身权益。
三、克扣工资规定有哪些
克扣工资是指用人单位无正当理由扣减劳动者应得工资。相关规定主要如下:
一是法律禁止性规定。《劳动法》明确规定,用人单位不得克扣或者无故拖欠劳动者的工资。这是对劳动者劳动报酬权的基本保障。
二是关于“克扣”的界定。用人单位在法定情形外扣除劳动者工资的,属于克扣工资。例如,在劳动者提供正常劳动的情况下,以各种不合理理由减发工资。但如果是代扣代缴个人所得税、社会保险费用等法定费用,或者因劳动者本人原因给用人单位造成经济损失按规定扣除赔偿费用等情况,则不属于克扣工资。
三是处罚规定。用人单位克扣工资的,劳动行政部门有权责令其支付劳动者工资和经济补偿,并可责令其支付赔偿金。劳动者也可依法申请劳动仲裁或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用人单位支付被克扣的工资及相应赔偿,以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以上是关于克扣工资规定有哪些情形的相关回答,若对问题还有疑问,可快速咨询律师,华律精选优质律师,三重认证保护,请放心咨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