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种情形的行为属于诈骗犯罪
一、哪种情形的行为属于诈骗犯罪
诈骗犯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用虚构事实或者隐瞒真相的方法,骗取数额较大的公私财物的行为。以下几种常见情形通常属于诈骗犯罪:
第一,虚构事实型。犯罪人编造根本不存在的事情,以此欺骗被害人,使其基于错误认识而交付财物。比如谎称能帮被害人办理入学、就业等事项,收取高额费用后却根本不履行承诺。
第二,隐瞒真相型。故意隐瞒真实情况,让被害人在不知情的状态下做出不利于自己的决定并处分财物。例如出售二手物品时,故意隐瞒物品存在的重大质量问题,高价卖给他人。
第三,假冒身份型。假冒知名人士、权威机构工作人员等身份,获取被害人信任后实施诈骗。像冒充公检法人员,以被害人涉嫌违法犯罪为由,诱骗其将资金转到所谓的“安全账户”。
第四,设局诈骗型。通过精心设计骗局,如以中奖为诱饵,要求被害人先缴纳手续费等费用才能领取奖金,实则是骗取钱财。
当行为人通过上述或类似手段,骗取公私财物达到当地规定的“数额较大”标准时,即构成诈骗犯罪,将依法受到刑事处罚。
二、超过多少钱诈骗是有刑事责任的
根据相关法律规定,一般情况下,诈骗公私财物价值三千元至一万元以上,达到数额较大标准,构成诈骗罪,将承担刑事责任。不过,各地区由于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差异,具体数额标准有所不同,部分地区可能高于上述标准。
此外,存在一些特殊情形,即便诈骗数额未达到“数额较大”标准,也会以诈骗罪论处。比如通过发送短信、拨打电话或者利用互联网、广播电视、报刊杂志等发布虚假信息,对不特定多数人实施诈骗;诈骗救灾、抢险、防汛、优抚、扶贫、移民、救济、医疗款物;以赈灾募捐名义实施诈骗;诈骗残疾人、老年人或者丧失劳动能力人的财物;造成被害人自杀、精神失常或者其他严重后果等。这些特殊情况,即便数额未达到通常标准,同样会被追究刑事责任。
三、多少钱属于诈骗立案
不同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存在差异,关于诈骗立案的金额标准也有所不同。
在一般情况下,根据相关法律规定,诈骗公私财物价值三千元至一万元以上,属于“数额较大”,达到这一标准的,公安机关通常会予以立案追诉。不过,有些地区可能结合当地实际情况,确定了更为具体的立案数额标准。
此外,对于一些特殊类型的诈骗案件,如电信网络诈骗等,立案标准也有专门规定。根据相关司法解释,实施电信网络诈骗犯罪,诈骗公私财物价值三千元以上的,就应当认定为“数额较大”,予以立案。
在判断是否构成诈骗立案时,不仅要关注金额,还要看行为是否符合诈骗罪的构成要件,包括是否存在虚构事实、隐瞒真相,使被害人基于错误认识而处分财产,进而遭受财产损失等情况。
以上是关于哪种情形的行为属于诈骗犯罪的相关回答,若对问题还有疑问,可快速咨询律师,华律精选优质律师,三重认证保护,请放心咨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