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合同法中的月工资包括哪些
一、劳动合同法中的月工资包括哪些
劳动合同法中的月工资指劳动者在劳动合同解除或者终止前十二个月的平均工资。其构成包括计时工资或者计件工资以及奖金、津贴和补贴等货币性收入。
计时工资是按照劳动者的工作时间来计算工资,常见于标准工时制的工作。计件工资则依据劳动者完成的工作量来计算报酬,多在生产制造等行业使用。
奖金是对劳动者超额劳动或突出业绩的奖励,如季度奖、年终奖等。津贴是补偿劳动者在特殊条件下的劳动消耗及生活费额外支出,像高温津贴、井下津贴等。补贴是为保障劳动者工资水平不受物价影响而支付的,比如交通补贴、餐补等。
劳动者在劳动合同解除或者终止前12个月的平均工资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的,按照当地最低工资标准计算。劳动者工作不满12个月的,按照实际工作的月数计算平均工资。
二、无固定期限的劳动合同怎么赔偿
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赔偿分不同情形:
1. 用人单位依法解除或终止合同:按劳动者工作年限,每满一年支付一个月工资标准向劳动者支付经济补偿。六个月以上不满一年,按一年计算;不满六个月,支付半个月工资。如劳动者月工资高于用人单位所在直辖市、设区的市级人民政府公布的本地区上年度职工月平均工资三倍,向其支付经济补偿标准按职工月平均工资三倍数额支付,支付年限最高不超过十二年。
2. 用人单位违法解除或终止合同:应当依照上述经济补偿标准的二倍向劳动者支付赔偿金。例如劳动者工作 3 年,月工资 5000 元,正常经济补偿是 3×5000 = 15000 元,若单位违法解除,赔偿金就是 15000×2 = 30000 元。
3. 劳动者主动解除合同且单位无过错:一般无赔偿或补偿。但若单位存在未及时足额支付劳动报酬、未依法为劳动者缴纳社会保险费等过错,劳动者解除合同,单位需支付经济补偿。
三、没签劳动合同没交社保怎么补偿
没签劳动合同且没交社保,劳动者可依法获得相应补偿。
关于未签劳动合同,自用工之日起超过一个月不满一年,用人单位未与劳动者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应当向劳动者每月支付二倍的工资。最多支付11个月。这是对用人单位不依法签订书面合同的惩罚性规定。
对于未交社保,劳动者可以要求用人单位补缴在职期间的社保。若因用人单位未缴纳社保给劳动者造成损失,比如无法享受医保待遇导致的医疗费用损失等,用人单位需承担赔偿责任。此外,劳动者还可依据《劳动合同法》规定,以用人单位未依法为其缴纳社会保险费为由解除劳动合同,并要求用人单位支付经济补偿。经济补偿按劳动者在本单位工作的年限,每满一年支付一个月工资的标准向劳动者支付。六个月以上不满一年的,按一年计算;不满六个月的,向劳动者支付半个月工资的经济补偿。
劳动者可先与用人单位协商补偿事宜,协商不成的,可以向劳动监察部门投诉或申请劳动仲裁来维护自身权益。
以上是关于劳动合同法中的月工资包括哪些的相关回答,若您有相似法律问题,细节、证据不同,答案也会不同,建议咨询律师,仅需3~15分钟获得专业解答!